第30章 頭上的毛(1 / 2)

軍隊幹部魯達,出於義憤,三拳打死了服務態度良好的賣肉個體戶鄭大官人,走投無路,隻好出家。五台山智真長老高瞻遠矚,已被施耐庵劇透過魯達將來成正果的結局,親自給他剃度,不隻是頭發,滿頭的毛都要剃的。曰:“寸草不留,六根清淨;與汝剃除,免得爭競。”隻一刀,逃犯魯達成了和尚魯智深。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光頭有許多好處。車遲國唐僧和對麵的大仙比坐禪,被人家作法,脖子上變出個臭蟲來。幫師父除完蟲後,柯南·悟空·孫迅速推理:師父一個光頭,怎麼會長臭蟲?不消問,定是那道人使怪!—為了給唐禦弟出氣,變隻蜈蚣,去咬對麵道人的嘴。這說明了光頭的大好處:不長蟲子。哪怕長蟲子,也是禿子的虱子,明擺著。至於非光頭的壞處,多得要命。佛家說人長頭發,那是三千煩惱絲啊。

日本戰國小說有個常見詞:某某大名或家臣“元服”了,是喜事。這詞是漢語裏借去的。鄭玄說過,元者,首也—按此說,希特勒師傅身為德國元首,也可以叫作德國首首或德國元元。“元服”,中國古書裏也有,元者頭也,服者衣也,就是頭上戴的玩意。行元服之禮,就是所謂冠禮。孔子所謂二十而冠,就是說,二十歲開始戴冠了,成年了。

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冠禮之前,頭發得垂著。《桃花源記》裏說,“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就是說老頭正太們和樂融洽。也有少年時就梳個爆炸頭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頭發垂長了麻煩,紮倆抓髻兒,就是總角。男女從小有感情,叫青梅竹馬,青梅竹馬的男男版就是總角之交。

古代人,二十歲戴冠了,頭發得結起來,曰結發,曰束發。江郎才盡的那位江郎給李都尉寫詩:“而我在萬裏,結發不相見。袖中有短書。願寄雙飛燕。”聽來情懷很曖昧。李廣去跟皇帝請戰打匈奴,為了顯示自己資曆老,說“結發而與匈奴戰”,二十歲就跟匈奴打仗了。

頭發不能隨便披散開,因為披頭散發,不是正人君子樣。孔子說,假如沒有管仲的話,大家都要被蠻族統治,披發左衽矣:披個頭發,人就成蠻族了。李白撒嬌,覺得人生不稱意,明天我要散著頭發坐船去了—“明朝散發弄扁舟”。

頭發不能輕易散,也不能輕易剃。春秋時候,越國人斷發文身,被北方人覺得好勇鬥狠,不文明。頭發得留著,體毛茂盛者因此很頭疼。漢元帝額頭上有壯發,顏師古注說:“壯發當額前侵下而生,今俗呼為圭頭者是也。”—額頭上長頭發就叫“圭頭”(注意這讀音忒邪惡了……),所以要“加巾幘”來遮蓋自己的圭頭。當然,巾幘戴多了也很有用。《三國演義》裏,孫堅戴這個,被華雄追著砍,於是把赤幘給祖茂,自己金蟬脫殼了,這和曹操潼關割須棄袍一個道理。

順便一提,孫堅棄赤幘,曹操棄紅袍,都是紅色。他倆難道都是在被公牛追嗎?

古代的非平民,常不戴冠,但要留全發,戴各類東西:巾幘、陌頭、綃頭、襆頭、角巾、周郎用來配羽扇的綸巾。上古時代,有些巾是兩用的。戴上去就纏頭,解下來就洗手擦臉,現在農村裏老伯伯依然很豪邁,夏天手帕罩頭,流了汗一手帕往臉上擦去。有些巾就隻枉當個虛名,實際上是冠的一種,比如諸葛亮的諸葛巾,就沒有擦臉的用途—不然諸葛亮南征瀘水,一嫌熱,順手把頭上綸巾扯下來擦汗,身旁關興張苞滿臉晦氣:“丞相請自重啊……”

呂布和賈寶玉,雖然是猛男和非猛男的兩極,但有一樣很像,都戴“束發紫金冠”。《紅樓夢》、《三國演義》電視劇裏演示過他二位戴冠摘冠的鏡頭。頭上打一髻子,冠戴上,簪或笄(都是一個東西)橫插,兩邊絲絡在下巴上一結一勒。絲絡者纓也,簪和纓是冠的必要部分,所以指代冠,然後也指代戴冠的貴人。朱敦儒詞曰“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就是說中原挨了金宋戰亂,戴冠的諸位達官貴人都倒了大黴。淳於髡曾經“仰天大笑,冠纓索絕”,說明此人笑起來下巴腮幫子活動範圍極大,一笑起來腦袋直徑會大幅度增長。《紅樓夢》電視劇版裏,賈珍色眯眯地去摸秦可卿,就是把人家姑娘簪子給摘了,準備讓伊披頭散發,看上去甚是淫褻。

淳於髡這個髡字,很不吉利。髡完腦袋的都算奴隸,曰蒼頭。戰國時還派去打仗,漢朝之後就變家用奴隸了。楚狂士接輿去唱衰孔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屈原說這人很奇怪,證據就是“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接輿先生剃自己的頭,外人看來和裸奔的人是一路貨。現在老有人懷疑陳壽寫《三國誌》時抹黑諸葛亮,就因為陳壽的爸爸被諸葛亮施過髡刑,所以推斷陳壽小時候一定很受刺激,每天被小孩指著鼻子:“丞相讓你爸爸裸奔咩哈哈哈哈哈!!”

在古代,頭發少也很麻煩。杜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簪都簪不起來了,得續假發。莫言《檀香刑》裏寫男人頭發稀少,打不起辮子時,得加好多黑線,虛假繁榮。古代假發叫髢。陶侃的媽媽為了給他撐麵子,賣過假發:“侃母湛氏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發委地,下為二髢,賣得數斛米。”這個創意後來被歐·亨利拿去,寫了《麥琪的禮物》。一般頭發做不了髢,得黑又亮,瀑布一樣。張麗華發長七尺,光可鑒人。頭發越長,油光閃亮的代價越大。所以有《紅樓夢》中“女兒愁,無錢去打桂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