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附錄二(1 / 2)

理性與感性的交融

——《第三隻眼睛》讀後感

劉少峰

4月下旬,我收到孝感熊尉東先生發過來的評論隨筆電子文集《第三隻眼睛》,為之興奮不已。讀完之後,就情不自禁地想寫一篇讀後感,以回饋他對我的信任之情。

2008年,我的一篇網評《“親商”也應保持距離》一文意外地獲得湖北省網評“優秀獎”,當時,獲獎的人中有一個叫熊尉東的人,他的作品引起了我的關注。於是,我在網上與他交流信息,獲知他在武漢工作。那年9月,我到嘉魚縣參加“湖北省孔子思想學術研討會”,在參觀省博物館時,就致電給他,他迅速地趕了過來,那次他對我的盛情款待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口有餘香。以後,我們經常保持著聯係,分享著彼此的快樂。

他回到孝感工作後,我也曾去拜訪過他,並向他許諾將《白沙古鎮的誘惑》一書送給他,但我因公務繁忙,一直沒有踐行諾言。現在,他將自己的著作贈與我,這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和內疚。

熊尉東先生生於七十年代,是湖北雲夢人。自九十年代以來,他在報刊、網絡發表了不少隨筆、詩歌、評論。近年來,他致力於時評寫作,曾多次獲得省級時評大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等獎項,是孝感市網評隊伍中的獲獎“專業戶”。

他的著作《第三隻眼睛》分為評論《第三隻眼》和隨筆《心的眼睛》兩部分,50餘篇文章。“第三隻眼睛”,常被引申為“換個角度看問題”。他用“第三隻眼睛”來觀察社會,來分析新聞事件,來感悟人生真諦,並將它作為自己的書名,這個書名意味深長。他的作品角度之新、思想之深,讓人讀來有“別開生麵”之感。

熊先生的時評充滿著理性,做到了融情於理。針對天門城管打人致死事件,他提出了要“加強城管製度的反思和建設,加強城管隊伍的管理與監督”的治理思路。他剖析了“暴民”產生與消弭的原因,提出了“要建立矛盾化解機製”的新觀點。他在《石首事件:誰應該站出來向公眾道歉?》一文中,提出要建立話語通道,避免盲目的社會“正義”和泛濫的網絡“民意”被煽動,他對這一事件的深刻反思具有前瞻性。他在《何處才是媒體監督司法的“楚河漢界”?》一文中,提出了要依法設定媒體與司法的“楚河漢界”這一時代課題。他的作品充滿了辯證法思想,成為促進政府工作改進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理性,他的作品的獨特價值才得到進一步地彰顯。不過,他的作品並不是板著麵孔說教,而是情理交融,直指人心。讀他的文章,我感到“字立紙上”,感到有一種“質感”和一股“浩然之氣”深藏其間。梁啟超先生的時評為什麼能打動人?是因為他對中國現實的深切憂懼與對變法圖存的熱切期盼打動了每個尚有感覺的中國人的心。在社會急劇轉型的特殊語境下,麵對複雜多變的新聞事實和紛繁蕪雜的社會萬象,我們就要避免和抵製盲從、跟風、炒作等各種非理性行為,就要始終保持理智、清醒、大度、從容、穩健的工作狀態,就要透過事物的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質。而熊先生的思考和寫作實踐,就正好給了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熊先生的時評充滿著以人為本的悲憫情懷。他的時評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也不是為了“揭黑”,而是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的症結,善意而真誠地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建議。這就是說,他不是一個“憤青”,而是一個具有公共情懷的知識分子。他在《道德評判與契約關係的博弈,我們該傾向誰?》一文中,針對“武漢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教授在病危的情況下,武漢大學終止其聘用合同,並停止提供醫療費用”一事,呼籲人們要樹立以“生命為本”的執政理念,建議對醫療保險製度進行反思。他針對“上海海事大學09級公費研究生在宿舍內用毛巾上吊自殺”一事,質問上海高校的冷漠和傲慢。他從“烈士陵園的冷清”,想到“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他對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在“第一時間”下的快速反應,給予了熱情的謳歌;他從官員問責“風暴”中,感受到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特別是期待。古人雲:“士先器識而後藝”。可以說,沒有獨到的“器識”,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寬闊的視野,沒有悲憫的情懷,是很難寫出如此有現代意識和影響力的時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