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先生的時評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他的時評《從“水淹三軍”到安全度汛》對孝感兩次洪水來臨後的不同反應進行了認真的對比,謳歌了“一個城域的進步”。《“下裏巴人”更需要“陽春白雪”》一文,對孝感市首屆建築“抹灰工”文化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呼籲多給予“下裏巴人”以人文關懷。他提出了“低碳不等於犧牲基本生活質量”的觀點,對時下大力宣傳的“低碳”生活進行了糾偏和正確詮釋。他的作品很有現實針對性,讓人讀來感到特別親切。
熊先生的隨筆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我們常說,任何文章都應當是一種生命的體驗,是一種人生經驗的表達。因為隻有體驗生命和人生,文章才有靈魂,思想才有根基。他在“桂子花開的季節”,表達了再次拿起手中筆的興奮;他在“都市的雨巷”中,想找到“油紙傘”,想找到“丁香一樣的姑娘”,抒發了對“傘下一片溫暖柔潤的晴空”的向往之情。他的散文詩《燈光》、《在路上》充滿了詩情畫意,讓人們通過一係列意象感悟到人生的真諦。他的《寶貝的聖誕》、《兒子的賀卡》、《我喜歡的幾個老頭老太太》、《那些陌生的孩子們》等隨筆都很有生活情趣,我們從中可以讀到他的“真性情”。
熊尉東先生是個性情中人。我常在論壇上讀他的文章,然後就即興跟帖,與他互通信息。而他對我的跟帖,總是每貼必回,其中親切激勵的話語讓人感到格外溫暖。不過,性情中人也有缺陷,比如不同於流俗、與官場相左、筆鋒所向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等等,這些當然是中國正直文人的共同弱點。在社會道德急劇滑坡的當下,我們更需要像熊先生這樣有道義的人來針砭時弊,來淨化我們的社會空氣,來撐起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梁”。
熊先生不為物役,注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一人生觀蘊藏著巨大的智慧。他 “四十歲前做加法,四十歲後做減法”的感悟就具有很強的哲理性,這種來自生活的智慧絕不是空談,而是對人生經驗的提煉和對社會現實的超越。他將這種感悟付諸實踐之中,開車時總是“慢半步平緩行車”,就是這樣,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著自己平凡的快樂。在人們過多地專注於物質世界而忽視了精神世界追求的時候,他的感悟正是我們社會挽救“精神危機”的一劑“良藥”,我們的精神世界正需要這種對現實的超越性思考。
現在,我將熊先生的《第三隻眼睛》書稿打印出來,放在案頭上,它時時警醒我要學會獨立思考。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熊先生站在時代的“船頭”上瞭望,用“第三隻眼睛”觀察社會和人生,時時審視“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並及時發出警告(普利策名言)。從這個角度看,他就是一個“關注天空”的人。如果我們的民族多一些“關注天空”的人,那麼,我們的民族振興將會大有希望。
我激動地寫下這些文字,以此表達對熊先生辛勤勞動成果的尊重。權且作為讀後感,不知可否?
2012年4月29日晚
寫於古驛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