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談短篇小說的創作——與張日凱、鐵凝的談話(2 / 3)

《女大學生宿舍》寫的是不是現在大學生生活的主流?我不熟悉現在大學生的生活,不好說。它寫的大學生和我們那時候的大學生不一樣,我想也和將來的大學生不一樣。

韓小華有一篇小說《紅點頦兒》發表在《十月》雜誌上,是寫老北京人生活的,寫得好,讀起來耐讀。(《紅點頦兒》原載《十月》1983.1期,《小說選刊》1983.3期選載)

這一期《人民文學》的作品大部分不錯,如王蒙的小說《青龍潭》、劉心武的小說《封麵女郎》等。(載《人民文學》1983.1期)

短篇小說要短,我懂英文,看了許多外國短篇小說,都很短。一般六七千字就可以了,要把長的內容壓縮到短的文字裏邊去。

我們老年人就喜歡深刻的、紮實的作品,這樣的作品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有的作品再過三十年、五十年恐怕就沒人看了。

(嗣後,又給冰心老人送去第二批候選作品和補充候選作品十五篇,篇目是:《哦,香雪》(鐵凝)、《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曉聲)、《舞台小世界》(王安憶)、《聲音》(張煒)、《第九個售貨亭》(薑天民)、《那五》(鄧友梅)、《賠你一隻金鳳凰》(李叔德)、《白雲深處》(映泉)、《火紅的雲霞》(呂雷)、《銀杏樹》(張弦)、《七岔犄角的公鹿》(烏熱爾圖)、《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馮驥才)、《老霜的苦悶》(矯健)、《岌芨草》(鮑昌)、《遠處的伐木聲》(蔡測海)。老人閱讀完這些作品,又談了自己的意見)

冰心:《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寫得不錯,讀起來很感動人,寫了青年人的獻身精神,現在就需要這種精神。

《哦,香雪》寫了一個農村樸實的女孩子,文筆也樸實。

《第九個售貨亭》寫的是今天青年人的形象,不是《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裏的青年人,是另一種青年人的典型。

《舞台小世界》有寓意。王安憶這個青年作家值得注意,她的創作路子很寬,她的作品不一般,她對生活總有自己的看法。她去年得過獎,對已經得過獎的作家要要求嚴一些。《舞台小世界》這篇作品是否選,請評委會酌定。

鄧友梅的《那五》看過,寫得不錯,那五這個人物寫活了。(《那五》先是作為短篇小說列入候選篇目,後經評委會討論,認為字數多,又列入中篇小說候選篇目,當選)

《銀杏樹》寫的故事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遇到的,因此不是讀者都能夠接受的,可不選。(《銀杏樹》原載《鍾山》1982.1期,《小說月報》1982.6期選載)

《芨芨草》寫得還好,敘事平實,沒有做作之感。

最近我讀了陸星兒的一篇小說《寫給未誕生的孩子》,是寫女人生育和事業的矛盾,這是個婦女問題,在文學作品裏應有所反映。心理描寫真實細膩。提出來供評委會參考。(《寫給未誕生的孩子》原載《延河》1982.11期,《小說月報》1983.2期選載)

總的印象,82年的短篇小說創作是有收獲的。題材比較廣泛,看來各方麵的題材都有了,有寫改革的,工廠農村都有,有寫老幹部的,寫青年人生活的較多,這是好現象。但寫出國的人的生活的作品還未看到,這方麵的生活也應有所反映。藝術上,有的作品寫得好,有紮實的生活基礎。雖不平衡,但看得出來,作者都有追求,這就好。

這二十篇作品我同意入選。(二十篇獲獎作品是:《拜年》《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八百米深處》《明姑娘》《哦,香雪》《不僅僅是留戀》《種包穀的老人》《敬禮!媽媽》《女大學生宿舍》《三角梅》《賠你一隻金鳳凰》《火紅的雲霞》《七岔犄角的公鹿》《第九個售貨亭》《漆黑的羽毛》《芨芨草》《聲音》《母親與遺像》《老霜的苦悶》《遠處的伐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