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此‘雞’非彼(2 / 2)

“姑娘快請進,你跟媽媽好好聊,我先下去招呼客人。”

進門入眼的就是一紅衣女子側臥在榻上,神態嬌媚,美目盼兮,實是個出色的美人。而這美人便是這怡紅樓的媽媽——徐娘。

徐娘下了榻,對小狐微微一笑“姑娘長得倒是清秀,可有什麼拿手的?”

小狐深思許久,得意道“我會耍鞭!”

徐娘蹙眉搖搖頭“姑娘可懂舞曲?”

“唔……不懂。”小狐看著身旁桌上的茶水,這是龍井還是毛峰?

“可懂吟詩?”

“不懂。”小狐努努鼻子,這茶色綠、香醇該是龍井吧!

“龍井都不懂,我跟你說說……”

龍井茶始產於宋代,明代益盛。在清明前采製的叫“明前茶”,穀雨前采製的叫“雨前茶”。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說法。龍井茶泡飲時,但見芽芽直立,湯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槍”者為極品。

先時此茶按產期先後及芽葉嫩老,分為八級,即“蓮心、雀舌、極品、明前、雨前、頭春、二春、長大”。今分為十一級,即特級與一至十級。一斤特級龍井,約有茶芽達八萬個之多。獅峰山上的龍井為龍井茶中之上品。該茶采摘有嚴格要求,有隻采一個嫩芽的,有采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其製工亦極為講究,在炒製工藝中有抖、挺、扣、抓、壓、磨、搭、捺、拓、甩等十大手法。操作時變化多端,令人叫絕。四絕品質則是:色綠、香鬱、味醇、形美清代品茶名家讚譽龍井:“甘香如蘭,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無味,而飲後感太和之氣彌漫齒額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後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井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後,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西湖茗》杭郡諸茶龍井優,雨前一旗一槍收。

翠芽纖手帶露摘,鬆針紅爐扁平胎。

名山名寺香茗出,獅虎雲龍梅各殊。

嫩綠黃亮齊勻淨,葉短芽長光滑並。

佳茗宜用虎泉烹,翠鬱甘美四絕稱。

細啜緩咽品風韻,至純至美君心沁。

龍井還有美麗的傳說。

以“色綠、香鬱、味甘、形美”而著稱於世的龍井茶,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少神奇的傳說,其中有關“龍井”和“十八棵禦茶”的傳說可以反映龍井茶的曆史由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舉行盛大的蟠桃會,各地神仙應邀赴會,神童仙女,吹奏彈唱,奉茶獻果,往返不絕。正當地仙捧著茶盤送茶時,忽聽善財童子嚷道:“地仙嫂得了重病,在床上翻滾亂叫,快快去!”一不留神,茶盤一歪,一隻茶杯骨碌碌地翻落到塵世間去了。地仙驚得魂出竅,臉煞白,三步並著兩步地往宮裏走。

這時,呂洞賓一算,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忙接過地仙的茶盤,把僅有的七杯茶分給七洞神仙,自己麵前空著,並掏出一粒神丹對地仙說道:“快拿去救了你娘子就下凡找茶杯去吧,這兒我暫時替你照應著”。地仙非常感激,道謝後就走了。

“天上一日,人間數載。”地仙一個筋鬥下到凡間,落到了杭州,變成一個和尚,到西邊山上尋茶杯。這天,他看見有座山象隻獅子蹲著,秀石碧壑,山間竹林旁有座茅草房,門口坐著一位80多歲的大娘。地仙上前施禮問道:“老施主,這兒是啥地方?”老大娘答到:“叫暉落塢。聽先輩說,有天晚上,突然從天上‘忽隆隆’地落下萬道金光,從此這兒就叫做暉落塢了。”地仙聽了心裏又驚又喜,趕緊東張張,西望望,忽然眼睛一亮,那不是我的茶杯嗎?原來大娘房旁有口堆滿垃圾的舊石臼,裏麵長滿了蒼翠碧綠的青草。有根蜘蛛絲晶瑩閃亮,從屋簷邊直掛到石臼裏。地仙明白了,這隻蜘蛛精在偷吸仙茗呢,忙說:“老施主,我用一條金絲帶換你這石臼行嗎?”大娘說:“你要這石臼子嗎?反正我留著也無用,你拿去吧!”地仙想,我得去找馬鞭草織一條九丈九尺長的繩子捆住才好拎走。

地仙剛離去,大娘心想,這石臼兒髒呢,怎麼沾手呀!於是找來勺子,把垃圾都掏出,倒在房前長著十八棵茶樹的地裏,又找塊抹布來指揩幹淨。沒想驚動了蜘蛛精,蜘蛛精還道有人來搶他茗呢!一施魔法,“喀喇喇”一聲巨響,將石臼打入了地底深層。地仙帶繩回轉一看,石臼不在了,隻好空手回天庭。

後來,被打入地下的天宮“茶杯”成了一口井,曾有龍來吸仙茗,龍去了,留下一井水。這就是傳說中的龍井。滄海桑田,曆史變遷,原來大娘居住的茅屋改建成了老龍井寺,後又改名為現在留存的龍井村胡公廟。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經過仙露的滋潤,長得越來越茂盛,品質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