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德·修養(2 / 3)

《人生之道》

高傲的人像是罩上一層冰霜,任何一種好的感情,都無法打破這層防衛。

《人生之道》

我們絕對不可以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比別人善良、比別人優秀。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測量自己的智慧與美德,故追論去測量他人的智慧與美德。

《人生之道》

虛榮心和真實的悲傷,是完全矛盾的兩種感情。但是,兩者同為深植在人類本性中的感情,所以即使在極度悲傷的情況下,也不能完全驅走人的虛榮心。悲傷時的虛榮心,是希望別人能為他悲歎,希望別人能把他當成不幸、堅強的人。像這樣狡猾的希望,雖然我們自己不曾發現,但是每當我們極度悲傷的時候,它就會糾纏上我們,從悲傷那兒奪去我們的力量、尊嚴與誠實。

《童年》

你給予別人的,永遠都是屬於你的;你不打算給別人的,終究還是別人的。

如果你從自己的身上拿了什麼東西給別人,這是你對自己的行善,而且這個善永遠都是你自己的,沒有人能夠奪走它。

就算你不想給別人想要的東西,那隻不過是暫時或在不得不給別人之前,寄放在自己身上罷了。當死亡來訪之日,你不得不放手一切。

《怎麼辦》

滿足自己的人,常常會對別人不滿。常常對自己感到不滿的人,常常會對別人感到滿意。

《怎麼辦》

真正的力量,不在於征服他人的人身上,而在於能夠戰勝自己,不讓動物性本能支配自己的人身上。

《怎麼辦》

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自己所迫害的人及自己所殺害的人的表情,或者以和自己做一樣事情的人實在不勝枚舉為理由,而心安理得,且不以為自己是個迫害者或殺人犯。或許你可以說,你不知道你手上的錢是來自何處,所以你不是迫害者也不是殺人犯。但是如果你知道這些金錢的出處,那麼你對別人(對別人,不管什麼事,總是有理由可說)以及自己的良心,絕對毫無辯解的餘地。

《怎麼辦》

決定什麼東西是必要的或是好的之主宰,既不是別人的意見也不是世界的潮流,而是自己和自己的心。

《懺悔》

要提升自己的生活。僅僅如此,也能提升別人的生活,而達到視人如己。因此,我若提升了我自己,也就是提升了所有的人。

《教條神學批判》

我們認為,對別人所說的謊言,特別是有某種原因的謊言,是一種惡劣的行為。但是,我們卻一點也不畏懼自欺的謊言。事實上,不管欺騙他人的謊言是多麼的惡劣、虛假且顯而易見,一旦跟欺騙自己的謊言比起來,就會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我們卻常在這個自欺的謊言上,築起自己的生活。

《怎麼辦》

任何事,依靠真實比依靠虛假,更能快速直接地解決問題。因此,對別人說謊隻會使問題更趨混亂而無法解決,用真實粉飾欺騙自我的謊言,更會毀滅人的一生。

《怎麼辦》

你不能輕易地原諒自己,如此一來,你才能很快地寬恕別人。

(怎麼辦》

自己是什麼?是無限永恒的一部分。

責備別人,通常不是件正確的事。因為,絕對沒有人能夠知道,受責備的人心理的變化,以及他的想法。

《怎麼辦》

當麵指責別人,絕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就如同在侮辱別人。暗地裏挑別人的毛病,更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因為這就像是欺瞞別人的舉動。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去找別人的錯誤,並忘掉別人的缺點,而自己的缺點,則不能不找出來,並且銘記在心。

《怎麼辦》

完成道德的事業,才不至於因為滿足於自己的成就,而阻撓了自己的進步。

幸運的是,在我們力爭上遊的途中,對自己的滿足,常常是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出現。所以,要經曆很長的時間,我們才能看到令人滿意的成果。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有進步,那是我們根本不會再進步,或是正在退步的一種征兆。

《怎麼辦》

你說你的周圍沒有一個好人,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這證明你也不是個好人。

《人生之道》

僧惡常常來自無能。

《人生之道》

不管事件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事後這樣說:“我說會這樣吧?”經常有這樣的結論。他們完全忘記了自己曾作出的無數結論中,有許多是與事物的結局相反的猜測。

《戰爭與和平》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

《俄國文學史》

在一切日常瑣事上,聰明不在於知道應該做什麼,而在於知道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外國名言一千句》

聰明才智不在於知識淵博。我們不可能什麼都知道。聰明才智不在於盡量地多知道,而在於知道最必要的東西,知道哪些東西不甚需要,哪些東西根本不需要。

《外國名言一幹句》

如果你覺得有一點生氣,在做什麼事或開口說話之前,最好先數到十。如果你感到非常憤怒,那就數到一百。

如果你在每次生氣的時候,都能想到這一點,那麼也就不需要數了。

《人生之道》

人們處於違反自己良心的立場時,不可能受製於他人,再來違反自己的意誌。

如果你現在位於某個立場,這不是因為他人有所需要,而是因為你自己希望的緣故。

《上帝的天國在你心中》

人的自我評價越高,越容易對別人感到憎惡。人越謙虛,越會變得善良,憤怒也會越變越少。

(人生之道》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

《俄國文學史》

曾經有某個人對你無禮,並惹你生氣,事後你在心中深植了對他的敵意,因此你每次想到他,內心便感到憤憤不平。這全是因為守候在你心頭的惡魔,趁著你憤恨煩躁的一瞬間,占據了你的心,並反客為主地支配你整個人。將這個惡魔驅逐出境吧!小心謹慎,不要讓惡魔有跳進你心頭的機會!

《人生之道》

寬恕並不是口頭上說:“我原諒你了!”就好了。對於對自己無禮的人的恨意,亦即敵意,都要從心裏掃除幹淨,這才叫做寬恕。為此,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罪惡。如果我們沒有忘記自己的罪惡,我們一定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比惹我們生氣的人的行為,還要惡劣得多。

《人生之道》

沒有人想到,承認一種與是非標準不相符合的偉大,不過是承認他自己的沒有價值和無限的卑劣。

在我們看來,有了基督給我們定下的善惡標準,就沒有不能衡量的人類行為。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戰爭與和平》

投石人深水中,不會使水混濁。人也一樣。受到侮辱時立刻會發怒的人,不是河川,而隻是一灘水罷了。

《人生之道》

給自己辯護的人,告發了他自己。

《戰爭與和平》

人們常喜歡挖掘別人的缺點,來凸顯自己的存在。這也正暴露了人們自己的缺點。

人越是聰明善良,越會發現別人的優點。相反地,越愚蠢及心腸不好的人,越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

《人生之道》

隻要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前進,就一定會達到目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過程》

為何有些人在和對手碰麵時,很幸運地隻見到他壞的一麵,而無視他所有的優點;而相反地,有些人隻在對手身上找到優點,尤其是勝過自己的優點,即使那會成為緊緊刺痛他胸口的記憶。

《安娜·卡列尼娜》

我們尋找偉大的人物,我們除了他們的理想的模仿者而外,一無所獲。

《戰爭與和平》

在一個聽差看來,任何人都算不得偉大,因為一個聽差對於偉大有他自己的想法。

《戰爭與和平》

最好不要想明天的事。所以,我們隻好不停地想著,如何讓今天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的工作,能做得更好更完美。

《人生之道)

如果我能夠強製別人去做好事,或者是我所想的事,那麼同樣的,別人也能強製我去做好事,或者做他們所想的事。即使雙方所認為的好事,以及心中所想的事,完全背道而馳,也是如此。

《人生之道》

宗教,是人類在自己的人格與無限宇宙(或者宇宙的根本)之間,建立起來的特定關係。道德,則是從這個關係中衍生出來的,不斷絕的生活指針。

《宗教與道德》

如果我把在地質學、天文學、曆史學、物理學、數學等領域所知的東西,告訴一個在這些方麵一無所知的人,·他因為得到了全新的知識,故絕不會說:“這有什麼新鮮!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嗎?我老早就知道了!”之類的話。但是,如果你要訴說的,是有關道德上的最高尚真理,那麼你最好試著用仿佛未曾有人表現過的、極其簡潔易懂的方式來表達。大部分的人,特別是不關心道德問題的人,或是在聽了你有關道德真理的闡述之後產生不快的人,一定會說:“誰不知道你說的?這不就是人們經常耳提麵命的事嗎?”他們認為這些全是陳腔濫調。隻有重視、尊敬道德真理的人,才會了解道德的真理,才會使道德的真理化為簡單明了的道理—亦即從冷摸茫然中意識到的希望和想象,以及從漠然捕風捉影的表現,轉移到積極要求某種適當做為的明確表現。這是極其寶貴的作為。他們知道,這必須要經曆長久的辛勞與痛苦,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我們習慣把道德上的教誨,想成非常遷腐無聊的東西,認為在這當中不可能會有新鮮有趣的事物。但是,在被人們認為與道德似乎沒什麼關係的各種重要活動當中,包括政治的、科學的、藝術的、商業的活動等,人類生活的全部,漸漸地在發揚光大道德的真理,並漸漸地化道德的真理為簡單明確的道理。除此之外,人類未抱有任何的目標。

《怎麼辦》

隻有完成內在的道德,才能改善個人與社會的生活—這是人類的生活法則。

《宗教是什麼及其本質是什麼》

從外表來看,人類是從事著商業、締結條約、戰爭、科學、藝術等事業。但事實上,人類的重要事業及正麵經營的事業隻有一個,亦即探明人類賴以為生的支柱—道德的規則。道德的規則早已具備,隻待人們去探索、解明。不需要道德規則的人,認為去探索解明道德規則的做法,既無聊且毫無價值。但是,去探索解明道德規則,是全人類重要且惟一的事業。這個重要性,就好比區分刀子的好用與不好用一般,很難分辨,每把刀子看起來都一樣。對於不用刀子的人來說,刀子好用與不好用之間,幾乎沒有差別。但是,對於刀子的好壞會影響到自己生活的人來說,刀子的好壞與否,是非常重大的問題。這樣的人,隻有在刀子鋒利好用的時候,亦即在刀子派得上用場的時候,才會了解維持刀刃的鋒利,須得花上無止盡的功夫。

《怎麼辦》

斷離宗教而想建立道德的嚐試,就如同打算移植喜愛的花草,但卻認為根無用且礙眼而把根摘掉的幼童作為一樣。沒有宗教為基礎,不可能會有毫無虛假的真實道德,這就如同世上不可能會有無根的植物。

《宗教與道德》

回憶往事與想象未來,是為了在探索過去或未來之後,使我們在決定現在的行為時能夠比較正確,而不是為了憂傷過去及為未來準備。

《人生之道》

有兩個方法可以讓人們逃離貧乏的痛苦。一種是增加自己的財富,另一種是讓自己習慣於滿足一點點的東西。財富的增加,經常是靠不正當的手段,而且不一定行得通。而縮小自己的欲望,非但行得通,還是與心靈交會的一種美事。

《人生之道》

沒有能力根據自己本質上的價值來對人表示尊敬的人,往往會本能地害怕與部下接觸,而悠意地表現出自大的態度,並盡力遠離別人對自己的批評。

(/、月的塞瓦斯托堡》

不自己思考事物的人,是別人思想的奴隸。作為別人思想的奴隸,遠比肉體成為別人的奴隸,更加卑賤。不管別人用任何語言加諸於你,都不要在意,你要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

《人生之道》

人們要是意識到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妨礙他改變姿勢的時候,即使他保持著同樣的姿勢蹺著二郎腿,不管多久都可以一直坐下去的時候,他的腳就會開始發麻、僵硬,心裏隻想著哪個地方可以讓他伸一伸腿?

《安娜·卡列尼娜》

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鍾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

要盡可能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托爾斯泰傳》

我們應當寬容小的弱點……我們應當體諒每一個人。了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

《戰爭與和平》

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煩別人。

《外國名言一幹句》

為其所應為,這樣的人才是勇敢的。

《襲擊》

不知道並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

《外國名言一幹句》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別人的思想來生活和行動的。他們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別人的思想生活,這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有些人,在大多數場合下,總是用自己的思想做智力的遊戲,對待自己的理智如同對待一個摘掉了傳動帶的飛輪似的,因而他們在行動中總是順應別人的思想,順應風俗、傳統、法律。有的人卻認為自己的思想就是自己一切活動的主要推動力,幾乎永遠傾聽自己的理智的要求,順應這種要求,隻有偶爾,而且是在經過批判的衡量以後,才遵照別人所決定的意見來行動。西蒙鬆就是這樣的人。他對一切事情都用他的理智來檢查和決定,而且一旦做出決定,就一定照著去做。

《複活》

在上流社會裏吃得開,是在不得不認真以避免喪失之時的一種資本。

《戰爭與和平》

在出門之際生活步調激變的時候,還有餘力仔細考慮自己行動的人,很容易會被真正的沉思所擄。這個時候,他大都會檢討過去,並試著為未來作一番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