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激情·哲思·境界(1 / 3)

鄧拓散文瑣議

談鄧拓散文,很容易想起他那膾炙人口的雜文,那在“文革”劫難中曾給作者帶來殺身之禍的被譽為“智慧的花朵”、獨樹文壇的《燕山夜話》、《三家村劄記》。散文作為中國古老的文學體裁,到現代逐漸分化,記事、抒情、議論的各種手法在寫作運用中各有側重,產生和分化出報告文學、雜文、抒情散文等不同品種。今天,一些文學史家們的分法基本趨於上述的明細和確定。我們談鄧拓散文時把作者那些博雅深沉、睿智明快的雜文割愛,主要因為鄧拓的雜文作為作者特有的文體引起的反響似乎不必勞筆者費舌,且筆者曾有專文論及。

鄧拓是一位新聞工作者,長期主持報紙工作。生活的特殊經曆,練就了他那支“倚馬可待”的筆。他的散文寫作始於中學時代,而現在留存下來的則始於參加革命鬥爭時期的作品。鄧拓革命戰爭年代長期戰鬥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戎馬倥傯的戰爭歲月,充滿著血火烽煙的辦報工作,許多可歌可泣的素材納於筆端,除了給當時他領導的《晉察冀日報》寫社論、時評、新聞等外,他寫有一些紀事懷人的散文,這些文章,閃爍著戰士的鬥爭激情和文學家的深沉曆史感,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曆史風貌。

1942年,鄧拓以肖斯筆名發表了長篇紀事散文《晉察冀舵師聶榮臻》。文章記敘了聶將軍的生平事跡,從一個革命家的鬥爭經曆反映晉察冀作為中國革命鬥爭一角的波瀾壯闊的曆史。而這又是以一組人物活動的生動特寫鏡頭來表現。

聶榮臻,這位統帥千軍萬馬、叱吒風雲的將軍,為開創晉察冀邊區立下了功勳,他受命於民族危難之際,以特有的才幹和謀略開創了局麵。他轉輾征戰的戰鬥業績,他運籌帷幄調兵遣將之功,使他成為“模範抗日根據地”的舵師。作品既寫聶將軍雄才大略、指揮若定的大將雄風,也寫他關心兵士愛護同誌的細膩感情,他聽到白求恩犧牲時悲痛情節,他救護收留日本孤女的場麵,充滿著革命的人情味。曆史的場麵同人物的情感交融,散文既有曆史氣氛的渲染,又有人生情感的洋溢。

作為一篇寫人物描繪事件的散文,人物形象鮮活生動,躍於紙麵。我以為它的價值更在於對早期報告文學寫我將領生活和推動一個藝術品種的勃興的貢獻。紀事寫人的散文發展,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報告文學,對於它們間的區分,至今很難有明確的標準。但作為既定的一種文學樣式,它的發展經曆了由粗疏到成熟的變化。報告文學在完全意義上,一般認為濫觴於三、四十年代,而寫我軍生活特別是寫高級指揮員的不多(僅有周立波等人的作品),題材開拓促其文學樣式發展,鄧拓這篇散文應該看到對散文的又一枝——報告文學題材拓展的價值,似應引起文學史家的注意。

散文作為一種自由靈便的文學樣式,很容易成為生活不穩定、時間不完整的戰時寫作的作者們常用的文章體裁。為了記懷抒情,為了悼念故人,為了紀敘突發事變,為了表述和傳達一縷情懷,就信筆寫來,長短不拘,布局謀篇上的自由實在,但也並非是膚淺單薄的,作品深層意蘊在於作者思想哲理的厚實。

鄧拓另幾篇懷念晉察冀時期故去戰友的散文,就是抒發個人情懷的同時交織著革命者追尋真理、負重赴難的一種獻身精神,一種共產黨人的無私忘我的情懷,這也是散文以小見大、追求思想深度和曆史感的體現。

八路軍英勇將領左權將軍,不幸犧牲於晉中戰場。聶榮臻將軍撰文悼祭戰友。1942年6月,鄧拓在讀了聶將軍的《祭左權同誌》一文後,寫了散文《〈祭左權同誌〉文讀後感》。鄧拓回顧了聶榮臻和左權將軍的戰鬥友誼,寫左權將軍的戰鬥業績,更重要的是抒發先輩對革命事業的貢獻對於今天仍然進行的艱苦絕卓鬥爭的啟迪意義,悼念死者是為了激勵生者,緬懷先輩的事業是為了今天腳下的鬥爭生活。鄧拓在這篇散文中以論辯的筆調,寫下了一段議論風生的文字:“人們隻見到曆史的偉大與美麗,而見不到創造曆史的實際鬥爭的殘酷……在實際鬥爭中,有多少人們真正能夠象左權同誌那樣的踏實負責呢?……今天正有不少的人,以參謀工作組織工作經濟技術工作等‘無名英雄’的偉大事業,看成是‘為人作嫁’,不被重視的職務,苟且敷衍,不安於工作,那麼,請他們向左權同誌學習,清洗自己的觀念吧!”記懷文字聯係思想實際,使情感有真切的附麗,境界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