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其要者,鄧拓雜文在開拓廣闊的知識領域方麵,尤對文史藝術和農事生產,表現出濃厚的興致和豐富的學識。無論是《賈島的創作態度》、《楊大眼的耳讀法》等有關文化史的掌故,還是考證一些文字學、民俗學的典籍,他的博學和才識是令人欽佩的。關於《北京勞動群眾最早的遊行》、《北京的古海港》、《南陳和北崔》、《宛平大小米》、《米氏三園》等文章,他據史而論,史實掌故,信手拈來,辯證真偽,注入自己的研究心得,讓讀者獲得知漢時又受到啟發和教益。他的十多篇關於農事生產的雜文,更見出作者知識廣博和思想的開闊。對於農事生產的義章,在一些報刊的知識小品中或可偶見,但在一個專欄作家的筆下屢屢出現,是作者植根於現實生活的特殊思考。他甚至象一個專家在談論某方麵的知識:《養牛的好處》、《椿樹的用途》、《甘薯的來曆》、《圍田的教訓》,提倡“多養蠶”、“種晚菘”、養貓養狗,談農村畜牧、物候天象、生產管理等。從知識的海洋中,勺取浪花,得心應手,給讀者教益和啟發。
鄧拓的雜文引用了大量的史實典故,據統計,僅《夜話》153篇文章引述古書、典籍達470多處,有時一篇文章中就引上10多處。問題不在於引證的多少,重要的是作者在引述中滲透著對我國曆史知識的一種深摯感情,創造性地把這些曆史知識納入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向讀者傳導這種深摯的熱愛之情。
翻開《夜話》,可以看到作者在曆史典籍中,披沙揀金,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由衷篤愛之情拳拳可感:
《歡迎雜家》一文說,清代學者洪亮吉的人口論著作比達爾文早半個世紀。在《誰最早發現美洲》、《由慧深的國籍說起》中,作者引證曆史資料,認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最突出人物之一慧深是我國梁代人,比意人哥倫布早1千年。在《宇宙航行的最古傳說》一文中,作者引用公元四世紀的古書《拾遺記》的記載認為,“我們中國因為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國家,最古的傳說往往都從這裏產生,關於宇宙航行的最古傳說也不例外。”還有《航海與造船》、《古代漫畫》、《雪花六出》、《誰最早研究科學理論》等文中,作者發掘出我國曆史上的科技發明的成績,雖是零碎、片斷的,但經作者串聯綴合,就如用知識花朵編織的一束獻給祖國的文明花環。
由此可以看出,鄧拓雜文寫作中另一特色,即把豐富的曆史知識熔鑄在雜文藝術的構造中。作者引證繁多、考據史實、生發時見,體現了他作為政論家、史學家的雜文寫作特色。換言之,作者在雜文中論天說地,繁征博引,娓娓談吐,形成了獨特的政論中見情趣,知識中見思想,熔史實、識見、情趣於一爐的風格。恰如周揚同誌所說:“旁征博引、議淪橫生,把知識和思想熔於一爐,寫得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富有知識性、文藝性。”在當代雜文中,鄧拓雜文以其特有風采,獨樹文壇。
鄧拓的雜文繼承了我國雜文的傳統而有所創造。雜文作為一種活潑靈巧的文學樣式,在魯迅手中得到創造性的發展,形成了描寫、議論、抒情、引證渾為一體的寫作手法,在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為別開生麵的“魯迅風”美稱。雖然魯迅曾稱雜文是“古已有之”的文體,但作為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文學體裁,是魯迅的創獲。魯迅用他精湛的筆力,把思想和知識熔為一爐,使雜文創作獲得鼎盛,魯迅雜文的論辯的犀利明快和思想的邏輯力量,引證的知識性等啟迪了大批後來者。鄧拓正是從這幾方麵繼承了魯迅及一些雜文先輩們的風格。但是,作者的雜文寫作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論辯對象和讀者都迥異於30年前。作旨自己曾說他的雜文是“為工農兵服務的”,這就和魯迅用雜文來對付敵人不同,從而要求作者在繼承魯迅雜文風格時有所變化,不是“論時事不留麵子,砭錮弊常取類型”般的尖銳和冷峻,而應同讀者以朋友式的交談,分析、論述有如敘述家常,娓娓道來。即使是批評一種思想傾向,鞭笞一種醜惡的現象,作者也以明快而犀利的語言,和風細雨式地展開。把雜文大量地反映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挖卻思想的雜質,引導讀者從曆史的知識中激發對社會主義美好事物的讚頌,這隻有在新時代新的人際關係下才有可能。這種服務的目的和論辯的需要,使鄧拓的雜文不是“類型”的創造,而是串聯故事史實,從容的引證、明晰的說理,把思想浸入知識情趣中。作者目光所及,雖然是那時期重要的社會思潮和道德修養、精神文明及讀書學習等問題,但作者談政治思想、工作學習不是耳提麵命,以教訓人的口氣,而是有如春風拂麵,給人以親切和藹之感。嚴肅的政治命題都是通過平等式的交換意見,闡發作者的愛憎好惡,鄧拓在同編者一次談話中說,寫雜文反對以教訓人的口吻,不能采取老子教訓兒子的口氣,引申故實,談天說地,讓人們在接受知識中獲得對美和醜的鑒賞、比照,比作者大篇說教更能使讀者接受。鄧拓曾批評埋頭讀書、不關心政治問題的傾向。他寫的《事事關心》一文,隻是以明代東林黨人的一副對聯作為引子,生發如何處理好讀書和關心政治的關係。在《專冶健忘症》一文,他先講述一個曆史上的健忘症“典型病例”,然後又從古代醫書對這類疾病的醫治,通過風趣的史實發掘和引述,諷渝說話辦事不負責任的官僚主義。有些談讀書的文章,作者把自己體會寫出來,讓人感到親切可信,領略到作者那顆真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