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報紙的宣傳效果,鄧拓親自寫了不少新聞報道。“七七”事變一周年時,他寫了《偉大豪壯的紀念大戰鬥》的通訊:大生產運動中,他寫了反映邊區勞模事跡的《耕三餘一的聶榮福》的通訊。他寫的關於聶榮臻創建晉察冀根據地的長篇文藝通訊《晉察冀舵師聶榮臻》一文,對我們研究邊區的鬥爭曆史和新聞寫作發展狀況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在晉察冀10年新聞活動中,鄧拓新聞寫作的形式主要是政論和文藝通訊。在寫作過程巾,他一方麵敏銳地捕捉重大的實踐和理論問題,另一方麵熟練地調動文藝功能去處理新聞素材,因而他的文章發揮了很大的戰鬥作用。
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年秋天,黨中央任命鄧拓這位新聞界的宿將主持人民日報社工作。從此至1958年,是他新聞生涯的後一時期。
建國以後的十年,我國進入了一個不平常的發展時期。從民主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經曆著一個更為複雜艱巨的曆史過程。對於黨和人民來說,不啻是一場比戰爭更為嚴峻的考驗。在思想理論戰線上,黨和人民更需要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作為黨中央機關報負責人的鄧拓,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曆史條件下,為黨的新聞事業繼續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且取得了新的成績的。
鄧拓這一時期寫有大量的政論文章,體現了他政論宣傳家的實績。當然,由於時代的前進,社會生活的變化,這些文章較之他於戰爭年代寫的政論文章,無論在立場內容和闡述方法上都是全新的。全國解放後,他滿腔熱忱地投入了新的鬥爭,提出了報紙應成為“為新生活鬥爭的武器”的口號。同時,他以自己銳敏的目光和深遠的思考,在一般的宣傳鼓動中,有針對性地抓住一些思想傾向和社會問題,對群眾進行思想教育。可以說,不斷的思索和探求是鄧拓這一時期新聞工作的一個特征。
在舉國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禮炮聲中,鄧拓沒有被勝利所陶醉,深感到必須對青年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使我們的革命事業後繼有人。為此,他寫了不少文章介紹中國共產黨人英勇鬥爭的革命事跡。1949、1950年,他先後寫了《中國青年和惲代英同誌》、《是誰領導五四運動》和《中國的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熱情鼓勵青年創業者們要“更加積極起來,動員和組織一切力量,努力學習和進一步發揚我們的先驅者崇高的革命品質與廣博的才學,為了把革命進行到底和建設與保衛新民主主義的偉大祖國而奉獻我們的生命”。
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深的人發展,在幹部和群眾中不斷暴露出一些急待解決的帶傾向性的思想問題。為此,鄧拓寫有《徹底批判命令主義》、《加強思想鬥爭,展開思想鬥爭》、《和青年團員們談群眾路線》等重要文章。1950年前後,他還到一些高等院校和民主黨派機關作過政治報告。他在文章和報告中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在對一些錯誤思想進行批判的同時,深刻指出了產生這些思想問題的社會曆史根源。例如,他在分析命令主義,官僚主義在幹部思想作風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原因時,指出:黨和人民在奪取全國勝利後,一些老黨員、老幹部不免驕傲居功,看不起群眾;一些新黨員、新幹部,則不懂得怎樣走群眾路線;加上“中國是一個小資產階級極其廣大的國家,社會經濟生活的廣大基礎是建立在以農業為主的散漫小生產之上,而中國共產黨不但是處在這個廣大的小資產階級的包圍之中,並且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在黨內占了大多數……還有其他階級不正確的思想作風以及過去反動官僚機構殘餘的惡習,隨時隨地也都在襲擊我們。這種社會條件最便利於官僚主義的生長”。
1957年,鄧拓寫了《廢棄“庸人政治”》的著名雜文,這是他在這一時期思考社會問題時投擲的最有力的一筆。文章抨擊了那種“憑著主觀願望,追求表麵好看,貪大喜功,缺乏實際效果的政治活動”。尖銳地批評了有些人“自己搞了一個官僚主義的機構,調來一批又一批的幹部,然後又調來了另外的許多人做人事工作,自己還要經常同他們談話,開會,幫助他們寫報告,看報告,批準報告等等”形式主義的“空頭政治”。這種深刻的批評,實際上是作者對當時黨內政治生活中出現的“左”的傾向的一個警告。可惜的是,以後不久刮起的一場政治風暴,使這種正當的理論探索受到了扼製。但是,作者敢於抨擊時弊,呼籲“廢棄庸人政治”的革命精神,在當時是十分可貴的。
鄧拓作為黨的一名新聞戰士,黨中央機關報的負責人,具有高度的黨性原則。他認真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熱情宣傳黨的路線。他在主持人民日報工作期間,對於每一項有關國際國內重要事件(諸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黨政建設、經濟政策、文化教育等)的宣傳工作,都要親自布置,力爭取得最好的宣傳效果。他在十年中寫了近六十篇社論,其中有十六篇是譴責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聲援朝鮮人民的社論,其餘都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導三反五反、黨內整風、農業合作化等運動的社論。這些社論,不僅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思想特色,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他經常把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察覺到的某些思想問題和社會現象寫進評論文章裏,加以分析評述。即使在一些紀念性的文章中,他也針對現實,提出問題,有感而發,透視出作者認真、嚴峻的思考。在魯迅逝世16周年之際,他從“繼承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遺產”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作文,號召人們學習魯迅,“鼓舞民族的自信心,以推進新的革命鬥爭”。文章寫在建國不久的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從魯迅的精神遺產中把愛國主義的主題挖掘出來,激發人們的覺悟,這是作者深入思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