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1 / 2)

從雲縫射來的陽光,把廬山烤成了火爐子。往日那清涼似泉的濃蔭躲在哪朵雲層?這個夏天,廬山真熬人。蔣介石感受到的是火的熱力,光的殘酷。這完全是心態變化後,產生的畸形感覺。蔣介石這些天來所有的煩躁和失態一概源於盧溝橋的槍真的,直到現在他還希望這次槍聲隻不過是個衝突而已。坐下來談一談,雙方都做些讓步,握手言和。盡管通報前線緊張戰局的報告一份接一份地送到他的手中,而且他每份都必須認真過目,但是這種求和的幻想始終沒有破滅。他確實希望這惱人的衝突會變成泡影。槍聲過後,一切都平平靜靜猶如他希望的那樣。

蔣隻是一廂情願而已。日軍不容他心想事成。盧溝橋前線的軍民也不會答應他屈辱求和這時候,蔣介石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個人:周恩來。那是西安事變發生以後的事。蔣介石在中國共產黨的多方努力下被釋放了,礙於麵子,放不下總裁的架子,他當然不會把感謝之情寫在臉上,但他不能不記著共產黨人的這次“救命”之恩。在雙十二協定簽訂以後,也許是出於真心,也許是為了轉移話題,他就中國形勢的發展動向征求周恩來的意見。周恩來隻給他回答了六個字:“戰爭迫在眉睫”。實話說,對於周恩來的這個推斷他有點不以為然。戰爭的威脅存在,這一點他什麼時候都承認,可要用“迫在眉睫”來形容,他真不敢恭維。不過,周恩來的才華和見識使蔣又不得不把他的意見放在絕對不可忽視的位置上。要不,後來他就不會把他的智囊人物集中起來,就中日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以及中國的對策問題進行商討,周恩來關於“戰爭迫在眉睫”的警告使他揣上了一個心事,現在他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商討會在廬山的別墅區舉行,時間在盧溝橋響起槍聲的前幾天。被蔣請上山的入有汪精衛、張群、孔祥熙,全是決定政策的頭麵人物。開門見山,蔣讓大家先講話,他說:“我們麵前的這個日本帝國已經使我們好久無法安靜下來做我們自己的事了,到底該怎麼辦,請諸位發表高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你們的意見我都會好好考慮的。”

委員長很誠懇,大家也就談得了必拘束了。第一個發言的是汪精衛,他說:“日本是隻老虎。這不是我的發明,國人和洋人都這樣形容過它的凶殘,這確實是個事實,連英美各國都對日本懼怕三分。如果我們冒險用兵則孤立無援,那是明擺著的去打死仗。”

他不再往下說了,點煙,大口地吸起來。蔣介石的眼睛一直盯著汪,看不出是鼓勵他繼續講下去還是膩歪他說出這種滅國人威風的話。有一點汪很清楚,蔣最反感別人講半句話就打住,所以,他還是鼓足了勇氣,把自己的意見全部抖摟出來:

“以兄弟之見,在當前形勢下,力主鎮靜,警告國人,不可逞一時意氣,置國家千萬劫不複之地。”

蔣雙目合閉了一下,沒吭聲。

張群站起來,給與會者點點頭,又坐下。他開始發言:

“我始終有一個不改變的看法,我們今天國策的基本精神,在於消彌戰禍。舍此,我們隻能把自己推入火坑。日本如果進194攻,中國必敗。因此,仗是萬萬打不得的。我以為今天的問題不在於日本,而在延安。”

說到這裏,他斜目掃視各位,掃至蔣時他的目光特別多停留了一會兒。他看出來了,總裁對他的發言有興趣,便暗暗生喜,又慷慨激昂他講了下去:

“下麵這個現實我們也不能不承認:人心向背,目前舉國一致要求抗日,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戰爭是困難的。我想,既然延安方麵膽大妄為,日本的軍事行動也勢在必行,那麼我們何不來個順水推舟,就讓日本同延安打吧。無論誰打敗,對我們毫無損傷,這是上上之策。”

蔣介石咳嗽了一聲。這是他對某件事滿意的習慣表示。

該孔祥熙發言了。蔣介石就請來了三個人,已經有兩人表了態,這樣,孔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第三個發言人。

孔不同意汪精衛和張群關於美國懼怕日本的說法。他順手從文件夾裏取出一摞材料,從中列舉了許多數字和事例,一在說明美國之強大,二在說明美國對中國的友好。他認為,一旦中日之間爆發戰爭,美國會伸出援助之手的。

張群對此不以為然,他插語:“那你就耐心等著好朋友的援助吧,等中國被日本滅亡了,也許它會發表一個空頭宣言,譴責幾句,聲援幾句,不痛不癢,如此而已。”

孔祥熙不理會張群的幹擾,接著說:“倒是日本會懼怕美國的存在,它才不敢輕舉妄動呢”

這時,張群打斷了孔的話,還想說什麼,被蔣介石製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