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說:“基於這個方針,我們應擴大作戰的動員範圍,做些準備。”為此,他簽發了以下幾個命令:命令駐防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的國民黨軍隊,向以鄭州為中心的隴海、平漢兩條鐵路線集結;命令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三路軍總指揮韓複榘擔任津浦路北段的防守;命令平漢、隴海、津浦三鐵路局集結軍用列車,各汽船公司將船隻回航到指定地點備用;命令在南昌的中央軍飛機30架立即編隊飛行北上;命令孫連仲所部和龐炳勳之第83師集中在保定,準備在永定河與滄縣至保定線作戰。當晚,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戰事勢必擴大,不能不亟謀應付之方。”如果以為蔣介石有了這“應付之方”就萬事大吉了,那就大錯特錯。
他最擔心的還是盧溝橋前線,具體他說就是宋哲元,這老兄腦子裏缺根弦,必須時時提醒點他。這樣,就有了這一天蔣發給宋的又一份電報,電文為:
“盧案必不能和平解決。無論我們允其任何條件,而其目的則在以冀察為不駐兵區域與區內組織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東。若不做到此步,則彼得寸進尺,決無已時。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此次勝敗全在兄與中央共同一致,無論和戰,萬勿單獨進行。不稍與敵方各個擊破之隙,則最後勝券必為我方所操。請兄堅持到底,處處固守,時時嚴防,毫無退讓餘地。今日對倭之道,唯在團結內部,激勵軍心,絕對與中央一致,勿受敵欺則勝矣。”
蔣介石在電報的最後再次令宋哲元移至保定,免受日本人包圍和迫害。蔣介石在調兵遣將的同時,還讓外交部部長王寵惠會晤了日本駐華大使館參事日高信久郎和副武官大城戶。沒想到,日高先發製人,說:“我們剛剛奉了外務省命令,正要前往中方外交部會晤閣下,沒料到你們是捷足先登了。”王寵惠說:“既然如此,就請閣下現在就把準備好的話都說出來。”日高:“日本政府對於中國中央軍及空軍或已出動或準備出動一事深為憂慮。但是憂慮不等於懼怕,我們已抱最大決心,以謀應付!”
王寵惠:“不,應該反省的正是日方。你們一麵聲明所謂不擴大的方針,關東軍的兵車一麵絡繹不絕地進入山海關,言行不一,蓄謀著擴大事態。”
日高無話可說了。
王寵惠接著提出了建議:“如果我們都有誠意不願事情複雜起來,應該立刻按以下兩種方法辦:(一)雙方出動的部隊各回原防;(二)雙方立即停止調兵。”
大城戶非常果斷地對王寵惠的建議予以否決,他說:“如按照部長之意去做,反而會使事態惡化。你所說的將出動的部隊撤回原防區,在現在的情形之下,實為不可能之事。本人是軍人,深知軍中的事。再說目前日本政府在華北的軍事部署,是為防備萬一之計。所以,部長所提的事難予同意。”
外交官員的會晤就這樣“擱淺”。
蔣介石發怒了,一拍桌子,說:
“你不仁我也不義。我們的軍令從現在起就變為行動,部隊按原計劃出發!”
於是,國民黨中央軍開始北上,增援平津地區的第29軍祈禱起來。
石獅們不會不動容的。在老人的心目中,那是一個個有生命有靈氣的活物。它們如果躲過這場劊子手發動的戰爭硝煙,會搖頭擺尾地從石橋上走出來,撲進盧溝橋的衣人家裏,人們把它們奉養起來,它們為人間消災免難。
可是,石獅們的命運裏遇到了黑煙,誰知道它們能不能順當地走過這場戰爭?
老人很虔誠地祈禱著。
遠處,有槍聲。很遙遠,好像在地球那邊。老人卻覺得自己的心似乎被射穿了不由得渾身一抖擻。
夜,盧溝橋又恢複了它慣有的寧靜。
雙膝跪地的老人在無聲地流淚。
不甘心倒塌的命運。
不情願截斷的小路。
不會扭曲的目光。
一道黑色的閃電,撲向天外的大外,老人的心隨之顫栗著。
國民政府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於7月10日從四川飛返南京。主持抗日的全盤工作。
這是蔣介石的決定,他往在遙遠的廬山,一切都遙控指揮,總不是個辦法。一個電令把何應欽調回了南京。
何應欽感到擔子很重,在這樣一個各類矛盾交錯出現,弄不好就會人仰馬翻的不同尋常的關鍵時刻,讓他鞍前馬後地來應付這種很棘手的局麵,絕對不是個好差事。但是,他不能推卸。國家遇難,總裁信任他,他有責任有義務把自己變成一根柱子,去支撐說不盡什麼時候就會倒塌下來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