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歌

中國4幕話劇《紅旗歌》是劉滄浪等集體創作的作品,魯煤執筆,由華北聯合大學第3文工團首演,1949年5月天津新華書店出版單行本。

劇本寫剛解放的北方某城紡織女工馬芬姐,由於不理解“工人是工廠主人”這一階級地位的變化,在紅旗競賽中,依然曠工、怠工、打擊積極分子,並憤而離廠。最後在說服和事實教育下,喚起了工人階級的主人翁責任感,成為突出的生產積極分子。

全劇通過勞動競賽和落後人物的轉變,及時地反映了曆史巨變對工人思想感情和生活勞動的深刻影響。這對於階級地位發生變化的城市工人具有現實認識作用和教育意義。

全劇語言質樸,有生活氣息。曾先後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各大城市上演。

龍須溝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老舍作品甚多,有16卷《老舍文集》問世。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中篇小說《微神》、《月牙兒》、《我這一輩子》,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中國3幕話劇作品《龍須溝》是老舍的話劇代表作,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

劇本寫在臭水溝龍須溝邊的一個小雜院裏住了四戶人家:

文弱膽小的舊藝人程瘋子,因被黑社會勢力欺淩成了“瘋子”,他妻子娘子善良、耐勞,靠擺香煙攤支撐這個家;車夫丁四脾氣暴躁,妻子丁四嫂是個刀子嘴豆腐心,於是在生活重壓下夫妻間常有摩擦;王大媽的女兒二春一心隻想早日離開這個臭水溝,可王大媽雖也恨這龍須溝,卻因為這裏有活幹,餓不死人,死活不準二春離開龍須溝;還有剛直敢說的瓦匠趙老頭。這些大雜院裏的小人物,年年交錢盼修溝;可龍須溝依然臭氣熏天,溝邊泥濘不堪。解放後人民政府發動群眾,徹底治理龍須溝,不僅溝水清澈,而且大雜院的人吃上了自來水。劇本通過龍須溝人民新舊社會的生活變化,熱情地歌頌了新社會新政府。

全劇形象生動,語言精煉,蘊含著現實主義的思想光輝。作者因創作此劇獲北京市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婦女代表

中國獨幕話劇《婦女代表》是孫芋的作品,1952年在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劇本在1952年2月26日~3月3日《東北日報》上發表。後又刊登於1953年《劇本》月刊3月號。

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收入中國戲劇家協會編輯的《獨幕劇選》。1956年譯成英文,收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婦女代表——三個獨幕劇》中。

劇本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東北農村婦女張桂蓉衝破習慣舊風俗,帶頭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引起婆婆不滿,產婆牛大嬸因被桂蓉沒收假藥,也對她有意見。丈夫王江性格粗暴,男權思想濃重,威逼桂蓉辭去所有職務。桂蓉在翠蘭幫助下,以自己勞動和學習的成果教育了牛大嬸,說服、感化了婆婆和丈夫,家庭重歸於好。

劇本深刻揭示了農村中新舊思想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張桂蓉這新一代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

萬水千山

中國6幕話劇《萬水千山》是陳其通的作品,195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話劇團在北京首演。劇本發表於1954年10月《解放軍文藝》。1955年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49年曾以《鐵流二萬五千裏》為劇名,由沈陽部隊政治部文工團公演。

劇本描寫中國工農紅軍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進行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英雄業績。它截取長征中攻占婁山關、過彝族區、強渡大渡河、過藏民區、過草地等幾個片斷,概括地反映了長征的戰鬥曆程,著力塑造了李有國、羅順成、趙誌方等紅軍指戰員的形象。

全劇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為革命曆史劇的創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劉蓮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