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幕話劇《劉蓮英》是崔德誌的代表作品,1955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劇本發表於1954年《遼寧文藝》等5期。收入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獨幕劇選(1952~1958)》。1957年譯成英文,收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紗廠的星期六下午及其他作品集》。1960年再次演出。

劇本寫紗廠女工劉蓮英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中,當兄弟班組有困難時,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克服自己班組的困難,抽出技術骨幹支援兄弟班組,由此引起與其他組員和戀人的矛盾衝突,在事實教育下,劉蓮英的行動終於獲得了組員和戀人的理解和讚揚。劇本從勞動態度、愛情生活和思想品格等方麵,成功地塑造了社會主義新一代工人的形象,親切感人,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1956年獲《劇本》月刊1954、1955年獨幕劇征稿評獎一等獎,並被各地戲曲移植上演。

馬蘭花

中國3幕10場童話劇《馬蘭花》是任德耀的代表作品,1956年6月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1958年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獲“1954~1979年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劇本創作一等獎。

劇本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在美麗神奇的大森林中展開。青年馬郎勇敢、勤勞、善良。一次他搭救了打柴墜入山崖的王老爹,並托王老爹將寶花——馬蘭花送給其女,作為定情之物。王老爹的大女兒大蘭自私懶惰,對寶花不屑一顧,更不願嫁到大森林裏去。小女兒小蘭善良美麗,遂與馬郎成親。馬郎、小蘭與森林朋友喇叭花、狗尾巴草、鹿娃子、小猴等在一起,借助馬蘭花的神力,生活得歡樂、幸福、安寧。大蘭知道後極為嫉妒。邪惡的老貓乘機慫恿大蘭騙得寶花,殺害小蘭。馬郎在森林朋友的幫助下,戰勝了老貓,把它推下山崖。大蘭也在事實教育下悔悟。馬蘭花又回到了善良人們的手中,救活了小蘭。山林從此恢複了往日的歡樂和安寧。

全劇以豐富的想象,創造了一個人格化的花、草、鳥、獸、神與人的神奇世界,色彩繽紛、寓教於樂,充滿童趣。

茶館

中國3幕話劇《茶館》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品,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劇本發表於1957年《收獲》雜誌7月號。195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單行本,1980年第二次印刷。

劇本描寫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3個曆史時期北京的社會風貌。

全劇由茶館掌櫃王利發、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和吃清廷皇糧的旗人常四爺貫穿始末。每一幕寫一個時代。慘淡經營祖業的王利發,在朝代更迭、連年戰亂和統治者的壓榨盤剝下,生意每況愈下,最後連賴以生存的茶館也被國民黨情報機關強占,走投無路。少年氣盛的秦仲義,變賣家產開設工廠,想幹一番救國實業,在曆史的動蕩中,經不起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蝕,實業救國的理想終成泡影。血氣方剛的常四爺從感歎大清國的沒落到一嚐鐵窗風寒,從吃皇糧到自食其力賣青菜,體驗了世道滄桑。當3個不同個性不同經曆的老人最後走到一起時,卻發出了同樣深沉的感歎。

全劇無貫穿的情節,作家以茶館這個三教九流進進出出的小社會,王利發等人的悲劇命運,揭示了舊社會必然滅亡的曆史規律。全劇氣勢宏偉,色彩斑斕,生活氣息濃鬱,語言簡潔、雋永、傳神,具有醇厚的“京味”。

《茶館》是中國現實主義戲劇的經典之作。1980年起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先後赴德國、法國、瑞士、加拿大、英國和香港、台灣地區演出,獲得巨大聲譽。

關漢卿

中國12場話劇《關漢卿》是田漢的代表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劇本以創作和上演《竇娥冤》為主線展開戲劇衝突,塑造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形象。

劇本描寫善良少女朱小蘭因抗拒惡奴侮辱,被誣陷處斬。關漢卿激於義憤,在歌伎朱簾秀支持下寫成悲劇《竇娥冤》。權貴阿合馬以影射為名,強令關漢卿修改劇本,否則禁演。關漢卿寧死不屈,堅持不改,朱簾秀冒死承擔演出責任。劇本在忠於曆史真實,又不拘泥於曆史事實的原則下,在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背景下,成功地塑造了關漢卿剛正不阿、同情貧民、憎恨權勢的鬥爭精神,以及朱簾秀深明大義、嫉惡如仇的可貴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