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詼諧風趣且愛憎分明的王和卿、仗義而剛烈的王著、狠毒卑鄙的郝禎、投機取巧的無恥文人葉和甫等,也都栩栩如生,各有個性。
全劇結構完整,情節生動,戲中套戲,構思獨特,語言精煉,洋溢著激動人心的詩情畫意。本話劇是田漢劇作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一個典範,也是田漢戲劇創作的高峰之作。
戰鬥裏成長
中國多幕話劇《戰鬥裏成長》是胡可的作品,係根據與胡朋、胡海珠、輊影合作創作的多幕劇《生鐵煉成鋼》改寫。1958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49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首演。
劇本寫青年農民趙石頭因父親被地主壓迫致死而放火複仇,後在流離他鄉中參軍當了革命戰士,經過革命戰火的鍛煉,終於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員,並與同在一營的父親、家人團圓。劇本以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自覺革命戰士的艱苦過程,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反抗階級壓迫和進行民族革命戰爭的曆史。
全劇情節曲折,富有傳奇色彩,趙石頭的形象生動、感人。劇本曾被譯成多種外文,先後在蘇聯、羅馬尼亞、匈牙利、日本、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地上演。
最後一幕
中國話劇作品《最後一幕》是蘭光的作品,1958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劇本發表於1958年《劇本》月刊第6期。1959年、1964年分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和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本反映一支抗敵演劇隊,在全國解放前夕,與反動派、特務鬥爭的故事。誕生於抗日烽火中的抗敵演劇隊,在經曆了艱難困苦的十年戰鬥鍛煉後,麵臨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壓製民主與進步的新局勢。國民黨反動派加強對演劇隊的特務統治,暗中監視演劇隊,並強令演出“勘亂”戲,妄圖破壞和削弱中共對演劇隊的領導,把演劇隊納入反共宣傳的行列。以應放、白靜嫻為首的共產黨員,堅持革命立場,團結全體隊員,與國民黨特務展開了巧妙的周旋和針鋒相對的鬥爭。終於衝破敵人的封鎖,率領全隊安全撤回解放區。劇本通過演劇隊的平凡而驚心動魄的生活截麵,真實地反映了解放前夕國民黨統治區政治、文化鬥爭的複雜局勢。
紅色風暴
中國革命曆史劇《紅色風暴》是金山的作品。1958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1991年複演。1958年10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本取材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京漢鐵路大罷工慘遭帝國主義鎮壓的二七慘案。京漢鐵路工人江有才、黃得發給警務處長魏學清之父開壓道車進城,途中遇軍車,因魏父的固執,造成他與工人江有才同時喪生,黃得發幸免,但卻作為凶手被捕。京漢鐵路總局局長趙繼賢利用壓道車事件,挑撥鄂、閩兩地工人鬧分裂。共產黨員林祥謙揭露敵人的陰謀,施洋大律師代表死難家屬向當局提出抗議。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在美、英駐漢口領事操縱下,反動當局欲搜捕施洋、林祥謙和工運領袖項德隆(即項英)。
1923年1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宣告成立,軍閥吳佩孚派軍警鎮壓,2月7日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吳佩孚對江岸罷工工人進行大規模搜捕和屠殺,林祥謙、施洋也先後被捕。他們麵對屠刀,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劇作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成功地塑造了工運領袖林祥謙、施洋的藝術形象。
蔡文姬
中國5幕曆史劇《蔡文姬》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品,1959年5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1959年11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作取材於文姬歸漢的史實,以建安時代動亂不安的社會為曆史背景,用倒敘的手法,寫主人公蔡文姬回憶她的淒慘經曆:戰亂被俘,嫁與匈奴左賢王為妻,生下一雙兒女,卻難抑思鄉之情,後曹操重金相贖,回中原修《續漢書》。
劇本以《胡笳十八拍》貫穿全劇,濃烈地渲染蔡文姬的悲楚經曆和歸漢途中拋兒別女的悲憤、哀怨、痛苦之情,並塑造了一個襟懷坦蕩、力修文治的政治家曹操的新形象。全劇詩情澎湃、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