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逢春
中國話劇《枯木逢春》是王煉的作品,1959年由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在上海首演,劇本發表於1959年《上海戲劇》第3期。196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本取材於江南農村防治血吸蟲病的生活。解放前夕,方冬哥一家在血吸蟲病威脅下,離鄉逃生。途中重病的父親投河自盡,未婚妻苦妹子走散。10年後,羅舜卿率醫療隊來到苦妹子所在的人民公社,建立血吸蟲防治站。恰好方冬哥與媽媽在此重逢苦妹子。方冬哥渴望能與苦妹子重建家庭。但苦妹子此時已成寡婦——丈夫死於血吸蟲病,自己已是血吸蟲病的晚期病人。因此,不僅方冬哥的媽媽反對,而且苦妹子自己也忍痛拒絕。後經過羅舜卿等人的精心治療,苦妹子病愈,一家人終於幸福團聚。
全劇通過苦妹子悲歡離合的命運變化,熱情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人民生活和健康的深切關懷。情節曲折、感人,充滿江南水鄉的生活氣息。1961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
甲午海戰
中國話劇《甲午海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根據同名電影改編,朱祖貽、李恍執筆。1960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在北京首演。劇本發表於同年《劇本》月刊第11期。1961年11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劇本以中日甲午戰爭史實為依據,以“豐島”和“大東溝”二次戰役為主體,展現了北洋水師愛國官兵和廣大人民反對清王朝對日妥協,英勇抗擊日寇的鬥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憂國憂民,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勇鬥投降派李鴻章,帶領官兵在黃海海麵與日寇進行大規模海戰,最後在孤軍奮戰中重創日本艦隊後以身殉國。劇作歌頌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軍民的英雄業跡,揭露了清王朝昏庸腐敗、禍國殃民的醜行。
全劇氣勢磅礴,悲壯激越,戲劇衝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鄧世昌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個春天
中國6場話劇《第二個春天》是劉川的作品,是新中國話劇舞台上第一個反映海軍生活的劇作。1962年由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和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分別在上海、沈陽演出。劇本發表於1963年《劇本》月刊第一期。1963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優秀劇目創作獎。1964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演出,獲文化部1963年以來優秀話劇創作獎和演出獎。
劇本描寫60年代初某海軍科研單位領導馮濤、老科學家劉自強和青年科技幹部劉之茵三代人為建設我國強大的海軍,自力更生,發憤圖強,衝破阻力,克服困難,終於完成快艇“海鷹”號的試製任務。
劇本成功地塑造了新一代軍隊知識分子的形象,熱情歌頌了軍隊科研人員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防中的崇高思想品格和精神麵貌,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全劇題材新穎,構思獨特,結構緊湊,以情感人,充滿革命現實主義的震撼力量和革命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
激流勇進
中國14場話劇《激流勇進》是佐臨的作品,由仝洛執筆,根據胡萬春小說《內部問題》改編,1963年由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在上海首演。
劇作描寫某鋼廠圍繞“新字三號”方案試驗所發生的矛盾和衝突。平爐車間技術員歐陽俊熱情有理想,剛從鋼鐵學院畢業。他提出了“新字三號”方案,在廠部討論中,副廠長王剛基於對情況的了解,反對立即試驗,但遭否定。“新字三號”方案決定投入試驗,由此引起了王剛與歐陽俊和其他技師間的矛盾。
“新字三號”在試驗中,果然出了問題,歐陽俊垂頭喪氣,徐廠長下令停止試驗,王剛在工人群眾支持下,與工人一起搶修,不僅恢複了正常生產,也使“新字三號”方案逐步完善,重行投入試驗。在實踐鬥爭中,王剛、徐廠長、歐陽俊與工人們一起煉出好鋼,也經受了考驗和鍛煉。
全劇展現了大工業生產的壯麗激越圖景,氣勢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