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Q這個貧苦而未覺悟的典型的中國農民身上,魯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強烈的愛憎之情,得到了深刻的表露。

海濱故人

廬隱(1889~1934),福建閩侯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一個著作家》,短篇集《海濱故人》,長篇小說《歸雁》等。

中篇小說《海濱故人》,1923年10~12月載於《小說月報》第14卷8、10號,是廬隱的成名作、代表作。

作品描寫了五四以後時代女性的迷惘和痛苦、理想和追求。主要人物有露莎、玲玉、雲青、蓮裳、宋瑩5個女青年及她們的父母、戀人和同學。主人公露莎,是五四以後逐漸覺醒的新女性。她有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生性聰穎,孤傲倔強。春夢一般的美妙理想總是與眼前的現實距離甚遠。因而,常獨自冥坐,暗自愁思“人生到底是什麼?”“十年讀書,得來的隻是煩惱與憂愁,究竟知識誤我?我誤知識?”百思不得其解。她認為人生遊戲不得,舊俗迎合不得,最終走上了“漂泊天涯”的漫漫長路。

作品用很大篇幅寫了這些女青年的談論,反映出她們各自的情懷與追求。她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重負,充滿著憂鬱。這反映了五四時代女性的基本特征。作品文筆優美,溫婉動人。

潘先生在難中

葉聖陶,又叫葉紹鈞,生於1894年,江蘇蘇州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抗爭》、《多收了三五鬥》,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是葉聖陶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10日發表於《小說月報》第16卷第1號。

小說以1924年江浙戰爭為背景,出色地刻畫了潘先生這一灰色、庸俗、卑瑣的小市民形象。既反映了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揭示了潘先生之流的可悲、可憐與可厭。潘先生是一個小學教員,軍閥混戰時,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過高,稍聞風吹草動,就倉皇逃命;一時得到保全,就忘乎所以。由於軍閥才逃命,但歡迎軍閥時,卻凝思苦想寫出“功高嶽牧”的大匾。沒有是非原則,沒有價值觀念,灰色、庸俗,無以複加。

作品依照現實生活的本來情景展開情節,不刻意追求新奇曲折。作者按照人物真實的心態來描寫其心理變化,與富於個性的動作相結合,真實自然。語言樸素,不事雕琢。筆調幽默但不滑稽輕浮。作者對潘的諷刺是深刻的,態度是嚴肅的。

呐喊、彷徨

現代小說集《呐喊》和《彷徨》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創作於1918年~1925年間,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到1925年大革命前後這一曆史時期內的各種社會問題,體現了鮮明的“五四”時代精神,表現出作者分明的愛憎和對整個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

《呐喊》、《彷徨》的思想內涵集中顯示在4個方麵。

首先,作品憤怒批判了封建製度及其禮教的吃人本質,揭露了封建衛道士的虛偽性和欺騙性。《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等篇從不同角度多方麵描寫了封建社會腐朽觀念對人們的毒害和摧殘,以作品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對整個封建製度和舊禮教發出了沉痛的控訴和徹底的否定。

其次,作品表達出對勞動民眾特別是農民和婦女苦難遭遇的深切同情,《阿Q正傳》、《故鄉》等篇突出反映了在封建社會的重重壓榨下,農民所遭受的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摧殘,並且在深深同情他們不幸命運的同時,也揭示出他們麻木、不覺悟的思想狀態;《明天》、《祝福》、《離婚》等篇則通過對一係列婦女形象的生動刻畫,表現了處於封建社會最底層、受迫害最深的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並以此表明,如不從根本上摧毀整個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婦女便不可能得到徹底解放。

第三,作品傾注著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深情關注和對知識分子特點的深刻剖析,如夏瑜(《藥》)、呂緯甫(《在酒樓上》)、魏連殳(《孤獨者》)、子君和涓生(《傷逝》)等人的命運雖有不同,但都揭示了一點:知識分子如果不把自己的追求同廣大人民的理想結合起來,其失敗的結局是難以避免的。魯迅的同情與批判的態度正確反映了知識分子的時代曆史特質:他們往往是革命運動中首先覺悟的分子,但他們個人的抗爭又是軟弱無力的,他們個人的解放同樣不能離開社會解放而單獨解決。

第四,作品深刻揭示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在《阿Q正傳》、《藥》、《風波》、《頭發的故事》等一係列作品中從不同側麵形象地總結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嚴重脫離廣大群眾,特別是沒有組織發動和教育廣大農民。這從思想革命的層次上啟發人們,中國革命的出路在於充分發動群眾,使廣大人民真正覺醒。《呐喊》、《彷徨》凝聚著魯迅深邃的思想和敏銳的目光,體現出他對中國曆史的深切了解和對現實的清醒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