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麵。

一是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阿Q、孔乙己、祥林嫂、閏土等一係列不朽的藝術典型,既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又具有極廣的生活概括力,體現了魯迅“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高超的典型化手法。魯迅還具體運用了白描的簡潔手法,“畫眼睛”、“勾靈魂”的內心刻畫,精確、傳神、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以及誇張、諷刺等多種藝術方法,使其塑造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魅力無窮。

二是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這兩個集子裏的作品,無論是人物、景物,還是情節、語言,都顯示出不可替代的民族特征。魯迅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典小說線索簡潔、層次分明的結構方式,還特別注重了對口語的加工提煉和對古語的靈活運用,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古樸、凝重而又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風格。此外,魯迅在小說的開頭、結尾、氛圍渲染等方麵也吸收了外國文學的某些手法,並加以民族化的創新。

《呐喊》、《彷徨》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精湛新穎的藝術,對整個現代文學的創作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它們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學語文課本選入了這兩個集子中的8篇小說,較為全麵地展示了魯迅思想和藝術的風采。

現代短篇小說《夜》是葉聖陶的代表作品,寫於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葉聖陶看到大批共產黨人、工人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被捕殺。於是,便以悲憤的心情、沉重的筆調,用很短的時間寫下《夜》這篇作品。小說塑造了一個由恐懼、憤怒到覺醒的革命烈士的母親,深刻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屠殺革命人民的血腥罪行,同時表現了我國人民前赴後繼、頑強鬥爭的革命精神。

小說的主人公老婦人是一對革命者的母親,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她懷抱一個不到兩歲的孩子,坐在桌旁焦灼不安地等待著。作者利用屋內環境的慘淡、陰暗,進一步襯托出老婦人內心的無比恐懼。夜,對於老婦人來說是如此的漫長,毫無盡頭。當她得知女兒、女婿被殺害了,便由恐懼陷入極度悲痛之中,然而,這無情的打擊並沒有摧垮她的意誌,當她“看透”了女兒留下的字條後,便決定勇敢地再擔負起母親的責任,化悲痛為力量,撫養孫兒以繼承烈士的遺誌,從而體現了我國人民前赴後繼、頑強鬥爭的革命精神。

另一方麵,作者借助阿弟的回想和轉述,使讀者看到了兩個勇敢的革命者形象,他們雖是“滿臉的氣憤”,“可還是透著和善”,受刑時,身中數彈。這些描寫充分表現了革命者愛憎分明、視死如歸、自覺獻身革命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暗示出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民是多麼的殘暴。

作者透過大男這個僅僅兩歲的孩子,進一步深化《夜》的主題,他的每聲哭叫都是對反動派殘酷鎮壓革命群眾的有力揭露、控訴,尤其以“媽媽呀”結尾,意味深長,它暗示人們:夜正長,鬥爭的道路也正長。

小說采用象征手法,透過夜的恐怖、陰森、漆黑,喻示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社會如同漫漫長夜一樣:陰森、恐怖。

作品構思精巧,采用明暗雙線結構展開故事情節,並通過細致深刻的心理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表現了母親由悲痛到憤怒,由怯弱到覺醒的全過程。另外,作者用準確、生動的環境描寫,渲染了氣氛,進一步烘托出人物心情,揭示死者與生者的關係,使客觀環境描寫與人物主觀感受有機地統一起來。

莎菲女士的日記

丁玲(1904~1986),湖南臨灃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長篇小說《1930年春上海》、《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

短篇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的代表作品,發表於1928年2月《小說月報》19卷2號,後收入短篇集《在黑暗中》。

主人公莎菲,是五四退潮後,小資產階級叛逆、苦悶的知識女性的典型。她背叛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尋求靈肉一致的人生境界,追求幻滅,生活在無聊和弱病之中,倔強而又軟弱,孤傲而又空虛,反抗而又妥協,在性愛問題上不能解脫,玩世不恭,悲觀厭世。其反抗的病態,表現出莎菲形象的全部矛盾性。莎菲的苦悶,是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急進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彷徨無主的寫照,具有深刻的曆史批判性。

小說以其性愛表現的真摯與大膽,震動當時文壇;結構上采用散文式日記體的形式,行文舒緩流暢;其細膩委婉、深刻生動的心理描寫,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藝術成就。

林家鋪子

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是茅盾的代表作品,原名《倒閉》,作於1932年7月,載入《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