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
茹誌鵑,生於1925年,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高高的白楊樹》、《靜靜的產院》、《百合花》等。短篇小說《百合花》是茹誌鵑的代表作,發表於《延河》1958年3月號。
作品描寫的是1940年中秋節這天,發生在八路軍前沿陣地的故事。小說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從頭至尾以“我”的所見所聞,著重刻畫了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他們平凡的經曆就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動人。通訊員是一個靦腆、天真、熱愛生活的青年,為了掩護擔架隊員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新媳婦是一個淳樸、羞澀、心地善良的農村婦女,把自己的新婚嫁妝——一件底色是棗紅的,上麵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鋪在通訊員的棺材裏。兩個人物由淡而濃,交替描寫,性格鮮明,血肉豐滿。
作品運用細節上的前後照應和第一人稱的寫法,使小說結構嚴謹。在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中,形成柔婉舒緩的詩意節奏和親切感人的抒情調子,勾勒出一幅軍民親如骨肉的藝術畫麵。語言質樸,情感深沉,表現了戰火硝煙的時代裏普通人的優秀品格和高尚美德,寫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情味和人情美,清新雋秀、風格獨特。
黨費
王願堅,生於1929年,山東諸城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等。短篇小說《黨費》是他的代表作品。
作品描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紅軍北上抗日,一個村莊的地下黨負責人黃新和黨失去了聯係。後來,遊擊隊政委魏傑派程同誌下山與她接上了關係,當程同誌準備返回山上時,黃新把她丈夫參加紅軍時留下來的兩塊銀元交給程同誌,算是這幾個月的黨費。程同誌認為上級沒有指示,又看看她帶著孩子還要堅持工作,所以沒有接受。在程同誌第二次與黃新接頭時,黃新想用她和幾個黨員醃的一筐鹹菜交“黨費”,由於壞人告密,白匪前來搜人。在這千鈞一發時刻,黃新設計使程同誌脫險,可她卻被白匪捕去壯烈犧牲了。那一筐鹹菜,成了她最後一次交的黨費。
作品語言樸素精練,結構嚴謹,通過黃新在生死關頭的行為,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光彩奪目的女英雄形象,歌頌了共產黨員為黨、為人民事業忠心耿耿的高貴品質。故事生動,扣人心弦,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力量,餘味無窮。
班主任
劉心武,生於1942年,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班主任》、《大眼貓》、《我愛每一片綠葉》,長篇小說《鍾鼓樓》等。
短篇小說《班主任》是劉心武的代表作品,最初發表於《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收入短篇小說集《班主任》中。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是最早反映“四人幫”毒害青年學生的作品。
作品描寫光明中學初三·三班班主任張俊石想接收宋寶琦——曾被拘留過的小流氓來班上學習,引起老師的不解與學生的反對,團支書謝惠敏甚至視此為一場階級鬥爭。家訪時得知宋寶琦偷過當時的“禁書”賣錢,但宋寶琦因為無知,不識書名、不知內容,隻會給書裏插圖上的女子畫胡子取樂。宋寶琦和謝惠敏都認為這些書——如《牛虻》、《戰爭與和平》、《辛稼軒詞選》等是“大毒草”、“黃書”。謝惠敏認為,凡書店不出售、報刊不推薦的都是壞書。她還認為女生穿短袖襯衫和花裙子是“沾染資產階級思想”。張俊石痛心地感到宋寶琦的墮落和“好學生”謝惠敏的“進步”所受“四人幫”毒害之深。
作者在文尾借張俊石之口發出了“救救被‘四人幫’坑害的孩子”的呼聲。小說深刻而痛切地揭露了“四人幫”推行的愚民政策和文化專製對青年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與創傷。
《班主任》標誌著當代文學現實主義傳統在新時期的複歸與深入發展。作者善於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融入對現實生活的評價。無論是對謝惠敏這一典型人物的刻畫,還是對極左思潮的嚴肅真誠的反思,都對當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它被視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先後被譯介到日本、德國、蘇聯、瑞士等國。
傷痕
盧新華,生於1954年,主要作品有小說《傷痕》、《紫禁女》等。短篇小說《傷痕》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文彙報》1978年8月11日。
作品寫“文革”時女生王曉華的母親被定為叛徒,她非常痛恨母親,和母親斷絕了關係,不打招呼,一個人跑到東北去插隊。8年後,曉華突然接到母親的來信,說她的冤案已經昭雪,盼望女兒回來讓她看上一眼。當曉華趕回上海時,她媽媽已經於當天早晨在醫院去世了。
小說通過王曉華母女的悲慘命運,控訴了極端主義的政治鬥爭對於人情和倫理觀念的侵害和破壞,批判了反動的血統論,揭露了社會上的邪惡勢力和黑暗現實,讓人們看到美好的事物怎樣遭扼殺毀滅,從而激起人們對醜惡的無比憎恨,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同情。
王曉華形象的悲劇意義在於:她受到毒害,又去刺傷母親,卻以為自己是對的。充分表現了“極左”政治不但嚴重破壞了生產,迫害了老幹部,也傷害了青年的心靈,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痕。作者在作品中提煉出“傷痕”這一發人深省、動人心弦的題旨,為後來的傷痕文學開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