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雲山傳奇
魯彥周,生於1928年,安徽巢湖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逆火》、《亂倫》,電影劇本《鳳凰之歌》、《天雲山傳奇》等。
當代中篇小說《天雲山傳奇》是魯彥周的代表作品,發表在《清明》1979年第1期,1980年1月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後收入《1977~1980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
作品在宋薇第一人稱獨自敘述中靈活穿插周瑜貞的敘述,把曆史和現實融為一體,著重描寫了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羅群從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坎坷的生活經曆。主人公羅群是當代文學中第一個被錯劃成右派而又恪守革命信念的人物形象。羅群周圍的三個女性宋薇、馮晴嵐、周瑜貞也寫得性格鮮明,各具特色。宋薇的生活道路是50年代參加革命的知識女性命運和遭遇的概括,她對吳遙的重新認識,深刻地反映了善良的人們正掙脫極左思想的桎梏走向成熟的變化。
小說較早地把筆觸伸到50年代去探索左傾錯誤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和過程,在當時引起強烈的反響。作者自己改編的同名影片問世後,亦受到熱烈的讚揚,同時也引起一些爭議。影片榮獲第1屆金雞獎、第4屆百花獎。
喬廠長上任記
蔣子龍,生於1941年,河北滄縣人,主要作品有《蔣子龍中篇小說集》、《蔣子龍短篇小說集》、《蔣子龍選集》,長篇小說《子午流柱》等。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1979年。
作品描寫電機廠新任廠長喬光樸,“官複原職”後,麵對2年零6個月沒有完成任務的現狀,向上級立下軍令狀,決心在重重困難與矛盾中殺出一條出路。他采取大考核、大評議、成立編餘“服務大隊”等方法,大刀闊斧進行企業改革,整頓無政府主義思想,抓產品質量等,巧妙地與原廠長冀申隴耍弄的一係列政治手腕周旋,激發點燃了黨委書記石敢心中的革命火焰,正確處理郗望北的問題以及與童貞的愛情關係,使電機廠煥發活力。
作品深入地揭露了矛盾,針砭時弊,真實地反映了新的曆史時期中國工業建設中的複雜麵貌,提出了“四化”建設中需要什麼樣的實幹家與帶頭人的重大問題。塑造了開拓者的新英雄典型——喬光樸,突破了“文革”前工業題材的水平,概括了鮮明的時代精神。風格粗獷雄勁,熱情奔放,語言生動犀利,富有論辯性和哲理色彩,帶動並促進了以反映“四化”改革為題材的文學潮流的興起。
愛,是不能忘記的
張潔,生於1937年,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從森林裏來的孩子》、《誰生活的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中篇小說《方舟》等。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是他的代表作品,原載《北京文藝》1979年第11期。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與共和國同齡的30歲的大姑娘,雖然“我”有一個正兒八經的求婚者喬林,也已相處兩年,但他愛“我”什麼,“我”又愛他什麼呢?我們是否能真正相愛?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圍繞著“我”,使“我”始終下不了結婚的決心。每逢這時,“我”就會想到“我母親”——女作家鍾雨。她愛著一個“老幹部”,“老幹部”也愛著她,然而他們由於種種原因又可望而不可及,後來,“老幹部”死了,“我母親”也帶著沉重的愛去了。而“我”仍然不想考慮結婚之事。
作品通過回憶,描寫了女作家鍾雨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婚姻而痛苦掙紮的心理曆程,向全社會指出了婚姻與愛情分離的現實存在,提出了“隻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這一嚴肅的人生課題,也從本質上探討了人生理想和特定現實之間的距離而產生的人類悲劇。全篇心理剖析細膩,思辨色彩濃鬱,曾經引起了讀者廣泛的討論。
大牆下的紅玉蘭
叢維熙,生於1933年,河北玉田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遠去的白帆》,長篇小說《北國草》等。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收獲》1979年第2期。
作品講述了老共產黨員葛翎在“文革”中被造反起家的公安局秦副局長陷害入獄,在獄中又慘遇當年還鄉團馬玉麟和被他審訊過的流氓頭目俞大龍的百般虐待和折磨,仍正氣凜然,寧折不屈。他最後為了紀念周總理攀摘玉蘭花,慘遭衛兵槍殺的悲劇,再現了十年動亂期間冤獄遍地、是非顛倒的曆史情景,嚴肅深沉、雄渾悲壯。
該作開新時期反映監獄和勞改農場生活的“大牆文學”之先,有一定的代表性。榮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二等獎。
陳奐生係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