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確實在跨越一座橋梁走向對人類進步有著極大潛能的新世界。但是危險處處存在。人類在20世紀留下了無法抹殺的暴力行為:兩次世界大戰、難以計數的“小型”戰爭、仍然處於瞄準狀態的幾萬枚核彈頭、不計其數的細菌和化學武器,從中我們能看到什麼進步嗎?
在我們曆數這些問題時——這些問題必須引起21世紀年輕科學家們的注意,我們還應注意到那些技術革命預期以外的(而且經常是預期意外的)陰暗麵。顯著的差距存在於貧富之間;存在於那些獲得科技和因為太窮無法獲得科技的人之間。那些嫌速度不夠快與說“太多,太快”的技術懷疑論者間的隔閡還在增大。
從積極的方麵來說,進步體現在世界科學研討會上提出的兩項聲明:一項是針對人類進步提出的新的科學義務——“新的關於科學與社會關係的社會公約”;另一項是強調“接觸科學知識是受教育權和信息屬於每一個公民的權利的一部分,科學教育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是導致內生科學能力的根本……”
當我們了解到20世紀的科學主要是由經濟和軍事利益所驅動時,目前重大變化的可能性給了我們愉快和樂觀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確實打算改變科學的目的的話,我們必須明白,這才是根本,因為我們在這些觀點上並沒有一種一致的意見。
在第三世界國家,由於貧窮及領導階層的不重視,教育和發展經費很少。在發展中國家,得到重要物質的需求與教育人們達到世界科學研討會上倡議的倫理道德價值的需求是互相衝突的。
即使在發達國家,一般對科技的理解也並不包含道德上的考慮,而是片麵理解科學是如何運作的,它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這牽扯到一係列的問題,如:我們如何承擔起這一曆史使命,即應用社會知識時必須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出發,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新一代科學家如何努力搞清科學對人類的貢獻及科學應用的陰暗麵。
年輕科學家的意見可以或多或少地在如何把倫理道德作為選擇領域時考慮的一個方麵,在知識的利用和避免社會在沒有經過對長期效果的評估就倉促擴大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麵產生影響。科學擁有顯示其力量、經由教育得到公眾認可的重要職責。
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敏感,應該是中國年輕科學家的一個特點,這將會使他們容易在公眾中產生號召力,容易與公眾溝通,並且擁有與公眾溝通的巨大能力。
要提高公眾對科學的興趣,科學家就必須與新聞記者、電視專家及電影專家等緊密結合。如果科學被製成娛樂節目來展現的話,一定會很有效,這和教育是一樣的。互聯網是一種引發和觸動公眾對科學感興趣的有效途徑。
最後,我們必須認識到隻有科學是一種真正可以忽視國界和語言障礙的全球文化,隻有科學能夠在21世紀為地球上的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
作者簡介
L.萊德曼,美國著名粒子物理學家。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理事會主席。在粒子物理實驗領域成果卓著,並獲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心香一瓣
這是老一輩科學家對新一代年輕科學家的深切囑托和寄語。隨著科技越來越廣泛地滲入人們的生活,它與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摩擦也進一步增多。科技的雙刃劍作用,已經廣為人知。科學家在這一時期也扮演著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不僅肩負著探索未知領域、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作用的光榮任務,還承擔著避免科學觸犯倫理道德底線的義務。科學的現實應用和未來發展前景,需要科學家自身的努力,也有賴於公眾的了解和支持。
所以,新一代科學家應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引導科學向著有益於人類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