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科學與人類文明(1 / 1)

(德)齊門黃蕾譯

為了掃除這種威脅,唯有樹立一種價值觀,借著科學的分析、理性的行動才可能做到。

我們今日所處的是一個爆炸的時代。人類世界如今在幾年內變化,幾乎可以和從前幾個時代的變化等量齊觀。

根據化學家所用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化學論文摘要,在1900年的時候,收錄化學方麵相關的著作摘要全年大約有5000篇,到了1950年已經增加到60000篇,到了現在,每年已經創下20萬篇以上的記錄。今天的化學家平均每一星期必要抽出一天的時間——至少應該如此——去研讀新資料。我們可以說:自有科學家以來,有90%是今天仍活著並在從事研究的工作者。

我們可以看出來:實驗科學的興起表示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創造了更多的科學理論與實用科技,更多的科技進步本身又表示了更多的人工作得更有效率,這種過程本身又觸發了進步,就像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大。

這種成長的過程有著許多結果。其中之一便是專業化的分工。在17世紀時,一個人可能像萊布尼茲那樣同時是曆史學家、語言學家、神學家、法律學家、政治學家,更同時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數學家及物理學家。在19世紀時,同時研究並教授幾門不同學科的科目仍然有人能夠做得到。例如赫曼·馮赫侯茲是一位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兼哲學家。但是到了19世紀末,大學中的每一門大的學科都不得不再區分為較細的科目。

化學方麵的情形正可代表所有科學領域的狀況。科學的每一個領域對個人的能力來說都是沒有邊際的,縱使天才也沒有例外。從此以後學科愈分愈細,而且這種發展也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和科技專家已經得到的一項共同的結論認為:科際整合是必然的趨勢。像以往各行其是的作風是行不通的,現代的科技發展如果要成功必須注重科際間複雜的協調程序。在信息還原科學的發展中可以預見另一項結論。

即若電腦能夠儲存大量知識並以程式來處理以便自動還原之應用,如此才能充分運用所有收存之知識。這一門嶄新的輔助性科學的發展仍未超過起步階段。目前可以說是一個信息危機的時代,許多重複的研究在所難免。

專業性著作大規模地急劇增加以及高度分工的發展趨勢,一方麵使得自然科學和應用科技之間完全失去了聯係,另一方麵也使得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脫了節,這樣的結果對雙方都有極大的危險。化學工業和藥品工業的發展固然使糧食得以增產、無數的病人得以免除病痛,然而同時也有了人口爆炸的問題。原子研究的發現使得宇宙無盡的能源可為我們利用,然而有了原子能,我們又麵臨著集體毀滅的危險。在明日的世界中,生化的研究將使我們可以控製人自身的進化,但遺傳因子同時也可能被有野心的人利用來毀滅人類。人類的知識和推理能力使得人類達到目前如此非凡的成就,但就人天生的行為模式和人天生的攻擊傾向來說,人性的發展卻未超過石器時代的人類,同時由於機械化的結果,人本性中不殺同類的不忍之心也已經消失了。

根據我們的分析,危機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改變來得太快、太大,使得人類無法適應。更由於毀滅性武器的發明,使得危機進一步加深並隨時給人類一種致命的威脅。為了掃除這種威脅,唯有樹立一種價值觀,借著科學的分析、理性的行動才可能做到。自從人類經驗科學中發現了開啟自然的鑰匙,這種社會動態的過程就已經開始,這種過程還在不斷地加速進行。是否能夠在走上毀滅的道路之前,及時地彌補過來,沒有人敢肯定。然而,眾人如果對於科學的思考方式沒有一個恰當的認識的話,這個問題就沒有解決的一天。

心香一瓣科學的迅速發展,使社會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產生了某些脫節現象。傳播科技的進步,既加強了全球人們的溝通,也使各種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升級,既擴大了人類的知識領域,也磨滅了人的一些天性。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在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產生了各種衝擊和威脅。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科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

從根本上說,科學本無善惡之分,科學是造福於人類還是危害人類,取決於人類自己。唯有用正確的價值觀作引導,才能使科學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