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科學與藝術(1 / 1)

(美)喬治·薩頓蔣效東譯

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而宗教則是生活的和諧。缺少其他方麵,任何一方都不完全。

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注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閱讀古老的科學論文是十分困難的,若要理解恰當,需對舊科學和新科學有同樣深刻的了解,還需知道在舊科學之前和新舊科學之間的一切事物。閱讀牛頓的書令人大傷腦筋,但莎翁的戲劇在今天卻像以往任何時候一樣切合時宜、令人愉快。

“一件美的物品是永存的快樂。”關於這一點,1923年畢加索的下述評論作出了絕妙的說明。他說:

“對我說來,藝術上並無過去和未來之分。如果某件藝術作品現在沒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慮它。希臘、埃及和以往偉大畫家們的藝術並不是往昔的藝術;恐怕現在它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富於活力。藝術不是自行發展的,人們的思想發生變化,其表達方式也隨之改變……”

科學家努力使自己更加精確;而藝術家則聽其自然,其精確性難以捉摸。科學家說:“如果你能夠測量某物,那你就開始了解它了;如果不……”藝術家答道:“事物的美和人們的愛又是怎樣的呢?”

科學從根本上說是國際性的,或許我們應說它是超越國度的。每個時代,每個地方的科學工作者都是相互合作的,因為他們的任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藝術則具有部落性、民族性。當然,藝術也有可能超出地方特性而達到人類本質的基礎。但當談到西班牙繪畫或俄羅斯音樂時,我們還是感受到某些根本差別。

科學的方法從根本上講是分析性;而藝術的方法則是綜合的、直觀的。科學發現是長期進化的結果,而藝術成就則是短期轉化的結果。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科學或藝術成果的產生過程。科學領域裏人們進行艱苦、不懈的努力,經過誠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而贏得的科學殿堂上的花朵是何等美麗!相反,藝術卻是瞬間直覺的天堂。

這一切都千真萬確,但卻並不是全部真理,對於這一點我一直是清楚的。現在讓我們一道看看這幅圖畫的另一麵吧!

在科學中,如同藝術一樣,經常有一項基本的要求,這就是選擇。畫家不可能把所有的景色都繪製下來,與此相似,科學家也不能研究所有的問題。除非他們限製自己的目標,否則他們就毫無希望。

科學上的巨大成功相當程度上取決於課題的選擇,科學上的天才與藝術上的天才一樣,從根本上講,就是具有正確選擇的能力。

另外,藝術中也存在技術上的進步。音樂史與科學史一樣,可以部分地從工具的角度來撰寫。現代交響音樂與橫越大西洋飛行一樣,是工具的勝利。科學知識不隻是理性的,其中有相當比重是體力的和直覺的。

科學——各種科學,當然首先是醫學——一旦得到應用,就成為一種藝術。一個人,當他徹底地意識到自己與宇宙的其餘部分休戚相關而又十分渺小的時候,科學就成為其信仰的組成部分。正如斯垂特教士所說:“科學是人類精神的最佳清潔劑,它摒棄一切宗教,唯取最崇高的信仰。”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而宗教則是生活的和諧。缺少其他方麵,任何一方都不完全。隻有在這一三角關係的基礎上去理解生活,我們才可以指望揭破生活的秘密。這就意味著我們首先必須放棄科學的自負,其次,我們必須永遠永遠不要使人性從屬於技術。

作者簡介

喬治·薩頓(1884—1956),美國科學史專家。生於比利時的根特。在大學期間,學習過哲學、化學、數學、結晶學等專業,1911年獲博士學位。1912年創辦國際性科學史雜誌《Isis》,擔任該雜誌主編近40年,並發起成立國際科學史學會。他為科學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一生著述甚豐,出版著作15部,發表論文800餘篇,代表作是《科學史導論》。

心香一瓣

科學給人以理智,藝術則使人發現美,宗教能給人信仰。

隻有正確認識三者間的關係,才能真正理解生活。

科學的發展絕不可以孤注一擲,無視生活的其他方麵。正如文中所說:“科學上的巨大成功相當程度上取決於課題的選擇,科學上的天才與藝術上的天才一樣,從根本上講,就是具有正確選擇的能力。”

科學和藝術既具有共同遵循的規則,又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二者互補發展,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