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深度批評(2)(3 / 3)

口碑的原生態

口碑一般潛伏在人群裏,它不企圖統禦或消滅不同的評價,而是所有不同評價競爭的結果。它對文本虔誠之極,一般劣詩很難獲得它的青睞,它一時也難以影響當代詩歌史。它就像古代的隱士有著可敬的品質,帶著客觀冷靜的眼光,在當代詩歌史外的人群裏過著隱匿的遊蕩生活。當某詩歌獎選中的作品名不副實,當三流詩人獲得一流地位,當刊物刊出的作品質量低劣,當寫文章的人受控於撒謊的意誌等等,它就會在人群中傳播一種輕視。實際上,它著迷的是作品與作品的比較。口碑是作品在閱讀流傳中形成的品級金字塔,隻不過它是即時的,會因為有更好的作品添加進來,而隨時重排品級的次序。它的性質非常類似每周的歌曲排行榜,當然它不會敏感到能覺察這周和上周的差別。它敏感的時間尺度並不確定,也許是兩首好詩出現的間隔,也許是兩個好詩人出現的間隔,也許是兩個好選本出現的間隔……它基本體現了堅守真相的精神,是閱讀感受最真實的流露,自然規避著地位、官階、獎項、評選、文章等造成的盲目熱情,它是一個時代企圖靠自身力量恢複真相的努力,企圖接近更久遠的後世評價。當然,與後世評價相比,它也有自己不利的一麵——時代的整體審美傾向會影響它,它擺脫不掉的時代趣味,有時會使它偏離後世評價。比如,王維在唐人選本中,之所以比李白、杜甫明顯占優勢,我認為與唐人推崇出世精神有關,與王維相比,李白、杜甫當然顯得過於入世。所以,口碑還要經受從一個時代移到另一個時代的考驗,直到不同的時代達成一致為止,那時它才能觸及更恒久的評價。由於口碑不會站在當代陣營的任何一方,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是閱讀感受,所以,我把它視為最適合當代漢詩生長的綠洲,或說批評的原生態。當然,不誠實的獎項、黨同伐異、利益批評等都在向它進攻,企圖把這塊綠洲或批評的原生態變成可以操縱的沙漠。我想說,這些人當然注意到了大眾的無知或盲目,知道大眾需要有人為其心靈指路,但他們也高估了自己能蒙騙口碑的能力,忘了口碑是當代明眼人的一種意誌——追隨和實現評價真相的意誌。它就像是從遠山傳來的晚禱鍾聲,聲音雖然輕微但始終充滿感染力,一些真正珍惜當代漢詩發展的人,才會駐足認真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