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論(1)(3 / 3)

3.整合性

整合性指人類學家在考察人類及其社會形態時,注重考察人類文化生活的各層麵是如何一起運作的。人類學家把這些生活層麵喻為交織成社會大網的線,同時它們也是更大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要全盤了解任何一個信仰或儀式,我們必須觀察它與社會中各項因素的互動關係;同時也要看它與形成社會的廣泛環境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傳統的人類學研究聚焦於一些較孤立的小規模社會(small-scalsociety)上,因為其整合性較明顯。當代人類學更重視研究整合性較模糊的大規模社會(large-scalesociety)。

近年來,人們已漸漸地意識到,所有的社會對於一個由社會與經濟結構組成的更大的世界體係(worldsystem)是如此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要了解個別社會的內部特性,必須先觀察它與這廣大的全球係統間的關係。這些均是整合的世界體係的一部分。

4.文化相對論

文化相對論(culturalrelativism),就是人類學家站在文化的客觀詮釋者的立場,以別人的經驗與傳統為基礎,來判定或解釋他們的信仰及行為。因為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都是平等的,人類學家不能以自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傳統為評判他者文化的準繩。

文化相對論的觀念,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全盤地接受或讚成某特定人群的一切作為與想法,而是要從人們與社會、環境與曆史的關聯中,來評估他們的文化形態。

除了上述四點普遍認可的基本特征外,在當代實際運用中的人類學還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是人類學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從人出發,心中有人;包含的是尊重他者和尊重自身的人文關懷。它要求我們立足於人的現實生存狀態,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和諧統一。正因為稟著這種精神,人類學家始終尊重他者,堅持批判的立場,既批判他者,反思他者;也批判自我,反思自我,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三、人類學的體係及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1.人類學的體係

人類學的體係由四個部分組成,即:

(1)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體質變化的一門科學,包括了過去和現在人體的一切發展和變異。它主要牽涉到兩個基本問題:第一是重建人類進化的過程,探索人類從猿類中分化出來所需要的條件,以及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條件;第二則是描述和解釋人類不同種族之間的生理差異,如頭型、體型、膚色、血型、細胞染色體等。在我國,體質人類學一般是列入自然科學的範疇。

當代體質人類學的重要任務是深入探索人類進化發生的原因,分析哪些環境因素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進化。在研究當代人類的各種變異時,體質人類學家首先必須分辨遺傳的因素和後天的環境的影響;其次,還應分辨文化對人類體質的影響與環境影響的區別,因為文化習慣能夠製約人類繁殖的過程,從而影響到進化的曆史。體質人類學家一般是將人類的各種變異看成是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的綜合結果。當代的體質人類學,已經由外表特征的測量發展到對於分子生物學、血液、基因、遺傳密碼等問題的專門研究了。

(2)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即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的科學。要說明什麼是文化人類學,首先要說明什麼是文化,對於這一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1952年,曾有人統計過,人類學家們對於“文化”的要領的不同理解竟達164種之多,而近四十年來,又增加了許多新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