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學與哲學的關係
哲學研究的內容和目的與人類學的研究範疇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都研究人、人與世界的關係、共同關心人與文化的發展,關心自然知識與社會知識的發展和進步等。
但兩者有根本的區別:哲學是一門更傾向於思辨的邏輯的、形而上學的思考科學,在研究過程中,偏重於探討體係的構造、邏輯推導與論證;而人類學以實驗科學為基礎,注重使用調查、研究、實地考察等手段,將事實材料與理論推導相結合。
兩者的聯係在於,人類學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從進化論等學派對近代社會科學發展所作的貢獻就可證明,人類學以它獨到的理論和現實的考察為哲學提供了科學實證;反之,哲學作為方法論也以其精邃的理論與方法論影響人類學的研究。
(2)人類學與社會學的關係
人類學與社會學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相似之處:即都以人類及其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研究人及其進化,還研究文化的發展演變;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許多可比之處,如田野調查等。
但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區別也十分明顯,從研究視野上看,人類學的領域廣闊、宏觀,即人類學研究人的所有生存形式,所有的文化形態和文明形式;史前時代和野蠻狀況下的人類生活是人類學對人類的研究側重點之一。而社會學則研究人類的社會生活,注重研究較為高級的文化形式,即有了社會文化以後的人。
從研究內容上看,人類學不僅研究社會結構,而且研究民族、族群間文化,包括其心理結構和形成的原因,以及民族性格差異等問題。社會學著重研究人際的結合(association),偏重於政治經濟內容。
簡單來說,兩者切入不同,社會學從社會切入研究人,人類學從人切入研究人的社會。
(3)人類學與心理學的關係
心理學從一開始就與人類學交織在一起。人類學的理論如進化論曾被廣泛運用在心理學上;而心理學的理論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對性欲的研究也曾深刻地影響了當時的人類學研究,作為行為科學的心理學與有“人的科學”之稱的人類學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如果除去了人類行為,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也將不複存在。在田野工作中,資料、數據的收集必然在田野工作者和研究對象之間形成一種雙邊互動的關係。一方麵,田野工作者個人的特性通常會導致觀察的角度不同,對材料的理解不同,他們與研究對象相處的能力也不同;另一方麵,研究對象的個性特征也會在材料中留下痕跡。從這個意義上說,田野資料很大程度上是個體經驗的產物,帶著個體心理特征。因此在研究人類學時,不得不認真考慮其中的心理因素。
而人類學則在跨文化研究中,為心理學提供了跨文化的資料和數據,因為對人類的心理描述僅僅基於某一個社會或群體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有更廣泛與充足的事實支持。
兩者的區別也很明顯,人類學關注的焦點是文化,是人類曆史與發展,而心理學則重視個體的內心世界。
四、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1.田野考察
田野考察,又稱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類學者深入某一社區,通過觀察、訪談、勘測、居住體驗等參與方式來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方法。它是人類學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通過田野考察,人類學者獲得某一族群的特殊經驗,並從中提煉升華,形成民族誌的報告,乃至創新一種方法,構建一種理論。
人類學學科生命之源便是田野考察。從泰勒、摩爾根、馬林諾夫斯基、米德、特納、列維-斯特勞斯等大師到今天的人類學者,有價值的著作、有影響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對田野調查的提煉、概括和升華的結果。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就是他在深入美國東部印第安人易洛魁部落長達四十年的田野考察的基礎上完成的巨著。
田野考察是一個艱巨而長期的過程,包括前期準備、實地考察、記錄、歸納和分析材料並最終形成正式的田野報告。田野工作者需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並熟諳各種調查技巧,熟練地使用電腦、錄音機、照相機和攝影機等工具。
無論田野是在城市、鄉鎮、村落,或叢林茅屋,人類學研究的範式在許多重要方麵都是一樣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深入到族群的生活中。人類學家應盡可能地完全進入一個小型人群的日常生活之中,學習該族群的語言及生活範式;借著參與觀察法,在觀察的同時,也按照這種異文化的生活方式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