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學形成一百多年來,人類學先後出現了許多學派,如古典進化論學派、傳播學派、法國社會學派、英國功能學派、美國曆史批判學派、結構主義學派、新進化論學派、馬克思主義學派、解釋人類學派、象征人類學派等等。這些學派的不斷出現,使人類學之樹常青。各個學派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對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進行解釋,彼此在相互的爭論和探討中得到繼承和發展。
一、達爾文、泰勒、摩爾根與古典進化論學派
1.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CharlesDarwin,1809-1882)是19世紀中葉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譯《物種原始》)一書出版。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進化學說,認為生物是由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步進化發展而來,並暗示人類起源於猿類,從而給千百年來的“上帝造物”、“上帝造人”的神學說教以毀滅性打擊。1871年,達爾文又出版了另一部名著《人類起源和性的選擇》(一譯《人類由來》),明確提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奠定了唯物主義的人類起源理論的基礎。恩格斯在總結19世紀自然科學成就時著重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19世紀三大發現之一。人類學古典進化論學派就是在達爾文的進化學說的影響下形成的。
2.泰勒與古典進化論學派
泰勒(EdwardBurnettTylok,1832-1917)是英國傑出的人類學家,被稱為人類學之父,他是大學教壇上講授人類學的第一人。他曾旅行墨西哥和美洲熱帶地區,對當地部落社會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對原始社會及文化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原始文化》、《人類早期曆史和文明的發展的研究》、《關於製度的發展的調查方法:應用於婚姻的繼嗣原則》等。其主要學術觀點是:
(1)給文化下了經典性的定義,他認為:“文化,就其在民族誌中的廣義而言,是個複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1]這一關於文化的定義被西方人類學界稱道為奠定了現代人類學研究的基礎。
(2)認為文化是進化的。《原始文化》一書指出人類文化發展是按階段進化的,文化的進步分為蒙昧、野蠻和文明三階段。人類在蒙昧時代用石器,吃野生食物;野蠻時代有農業,用金屬;文明時代發明文字,文明包括幸福的進步和某些道德品質的提高。
(3)提出了萬物有靈論(Animism)和宗教也是進化的觀點。泰勒指出:原始人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有靈魂,他們對死亡、做夢、影子等現象產生肉體與靈魂、真實與影象等雙重觀念,相信人在夢中或病中靈魂會暫時離開肉體,而死亡則使靈魂永遠離去。宗教起源於對神靈的信仰,根源於野蠻人的奇怪臆測。宗教的進化由最初的萬物有靈發展到多神信仰,再進化到一神信仰。
(4)對人類學方法論的貢獻。泰勒成功地運用和發展了比較法。在前人已采用的比較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泰勒利用民族誌資料,進行跨文化研究,用比較法對各種文化特征進行分類,研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判定文化發展的高低。此外,他還提出了闡述殘存法,即把現存落後的社會或文化因素的實例作為曆史殘餘,來說明過去的狀態,並與古史資料相結合,以解開古代史特別是原始社會史上一些難解之謎。
3.摩爾根與古典進化論
摩爾根(LewisHenryMorgan,1818-1881)是美國傑出的人類學家。他曾被印地安鷹氏族收養,從事易洛魁人調查和研究四十年。他的代表作是《古代社會》。
在《古代社會》中,摩爾根把自己所得的第一手人類學資料,同關於希臘、羅馬上古史的古文獻和歐洲新文獻中的曆史資料,以及批判當時各種關於原始社會的所謂科學假說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他的主要觀點是:
(1)社會進化觀念的發展。他提出了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理論,確立了原始社會進步發展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主要順序和階段,並指出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獲得食物的手段”和“發現與發明”)是劃分原始社會各階段的客觀根據。
(2)政治觀念的發展。他分析了氏族製度的本質,認為氏族是原始公社製度的基本細胞,是一切野蠻人所共有的製度,並認為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權製,證明了人類社會發展一般地是從母係氏族進到父係氏族,從母權製進到父權製。
(3)家族觀念的發展。他從親屬稱謂著手,基本上恢複了人類婚姻和家庭形態的曆史麵貌。
(4)財產觀念的發展。他指出社會分工、私有財產和社會不平等現象的相繼發生及其不斷發展,是原始社會解體和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並大膽而又深刻地提出了以私有製為基礎的文明時代必然終結,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必將在更高級形式中得到複活的科學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