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類學的主要流派(1)(2 / 3)

摩爾根被譽為人類學學科的創建者,他把古典進化論發展到了極致。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摩爾根在人類學科學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馬克思對《古代社會》作了詳細的摘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中說:“摩爾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四十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曆史觀,並且以此為指導,在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

4.對古典進化論學派的批判

古典進化論學派作為最早的人類學學派在人類學發展史上做出過重大的貢獻。但是,這個學派也有許多缺點,特別是在方法論上存在著原則性的錯誤。他們認為人類文化的一致,在於人類心理的一致;發展的動力來源於人類心理的逐步完善。他們指出,人類心理的一致,是不同民族共同體能夠獨立產生相同的概念、相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決定因素。他們還認為,社會發展的基礎,不是生產方式,而是心理的發展,心理則又是由生理決定的。他們甚至覺得文化的發展,是一種類似於動植物發展的過程,從而把文化看成是各個孤立現象的機械彙集。正因為如此,古典進化論學派的理論又被稱為“單線進化論”。

二、拉策爾、格雷布內爾與傳播學派

1.傳播學派產生的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古典進化論學派相對立,而與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相適應而出現的是傳播學派。

傳播學派又稱為“文化圈學派”、“德奧文化曆史學派”。它是伴隨著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發展和強烈的反進化主義思潮而產生和發展的。它的基本原理是直接與“進化論”相對立的“傳播論”,意指文化現象是通過各族之間的聯係,特別是人類的種種文化活動。如商業、戰爭、部落遷徙等交流活動達到傳播的目的。傳播學派力圖把全部人類文化發展史歸結為文化聯係、衝突、借用和轉移等現象。它試圖取消或廢除進化概念和曆史進程的概念,而用轉移和傳播的概念代替,是後來德國法西斯主義的一個思想來源。

2.傳播學派的代表人物

拉策爾(FriedrichRatzel,1844-1904),德國地理學家,曾任萊比錫大學教授,主要研究人文地理。他把地理學引入人類學研究,在《人類地理學》一書中他通過地理環境與人的關係,論述了人種、文化的變遷,認為人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地理環境是人地關係的主導因素,從而提出了地理環境決定論。他還把各族人民在文化和習俗上的相似現象,說成是一個中心通過借用而傳播開來的結果,從而成為人類學傳播學派的先驅者。

格雷布內爾(F.Graebner,1877-1934),德國人類學家,也是傳播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代表作是1905年出版的《太平洋的文化圈和文化層》和1911年出版的《民族學方法論》。他的主要觀點是把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相似現象解釋為來自一個中心。在他看來,世界上隻有少數優秀民族才能創造和發展文化。人類文化的全部曆史,不過是某幾個“文化叢體”,即“文化圈”在地球上移動以及彼此機械結合或重疊的曆史。

施密特(P.W.Schmidt,1868-1954),奧地利籍德國人,人類學家兼語言學家,曾任維也納大學教授。他曾於1937年先後兩次到過中國,主要研究東南亞、大洋洲和澳大利亞的語言和宗教,並於1909年創辦《人類》雜誌,親任主編。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矮人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地位》(1910)、《民族與文化》(1924)、《地球上的一切語言類及語言圈》(1926)、《民族學的文化史與方法》(1937)等。在他的研究中也得出了文化圈和文化層的概念。

3.傳播學派的主要觀點

傳播學派的代表人物較多,但他們的基本理論是一致的,即否定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發展的,否定世界各族的發展有共同的規律。其主要觀點是:

(1)文化起源中心論。他們認為,各種文化現象並非是各民族共同體“獨立發明並行發展”的,而隻是發自世界上幾個中心地區。其中的極端主義者甚至認為,隻有埃及才是全世界文明的唯一發祥地。

(2)文化“一次發生論”或“傳播論”。他們即主張一種文化現象一旦在某一個地方一次產生後,便開始由這個地方向外傳播。而傳播在世界各地的種種文化現象,在傳到某個民族共同體中間以後,便在那裏機械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定的“文化圈”。文化因素可以在地球上到處傳播,而各個文化圈的界限又可以互相交叉。

(3)文化借用論。他們把各種文化中相似的現象,不論在空間上相距多遠,都解釋為大遷徙的結果。也就是說,各文化中之所以出現相似的東西,其原因是文化的滲透或文化成果的借鑒。[3]因此,在他們看來,世界上各族人民自己並不能創造自己的文化,而隻是從世界上到處傳播的種種文化現象中“借用”了某些東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