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類學的主要流派(1)(3 / 3)

(4)文化曆史法。他們把文化現象的傳播過程,看作是文化曆史的基本內容,把研究這種傳播過程,叫做“文化曆史法”。他們所研究的主題雖然與進化學派相同,即也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卻都放在研究文化現象的空間傳播上。

4.傳播學派在學術上的可取之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傳播學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在德語國家擁有巨大影響。如今傳播學派的影響雖然日趨式微,但他們在學術上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在這方麵主要貢獻是:

(1)傳播學派曾比較深入細致地觀察了不少民族共同體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從而擴大了研究的視野,把人類學的調查和研究推進了一步,為摩爾根時代的人類學所不及。尤其是重視對文化橫向傳播現象的研究,因而發現了許多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

(2)傳播學派正確地指出了文化傳播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3)傳播學派正確地指出了文化圈在地球上也是客觀存在的。用文化圈的方法來認識民族文化,並對世界上各種複雜的文化現象進行係統的劃分,在人類學上應該是可取的。現在學者們則多用“文化區”的概念來表示。

三、孔德、塗爾幹與法國社會學派

1.孔德及法國社會學派的產生

法國社會學派產生在19世紀末,比進化學派稍晚,大體與傳播學派同時。民族學在法國產生較早,1839年成立的巴黎民族學會是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學學術組織,法國民族學家M·莫斯(MarcelMauss)認為民族學是從法國發源的。法國社會學派由於創辦《社會學年鑒》,也被稱為“社會學年鑒派”。

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是社會學的開創者、實證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也是法國社會學派民族學的先驅,代表作是1830-1842年發表的《實證哲學教程》六卷。他的主要觀點是主張實證的知識需依據確實的事實,其基本點是從感覺經驗出發,強調隻有直接的感覺經驗或現象才是確實可靠的、實證的。孔德把社會學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社會靜力學從橫的方麵研究社會關係、社會秩序和社會結構,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關聯。社會動力學從縱的方麵研究社會的變遷和進化,認為進步意味著沿上升路線發展。他把曆史理解為觀念的發展。實證階段是社會發展的最後階段,也就是說資本主義製度是最合理的製度,因此對資本主義製度隻能改良而不能革命,以此說明資本主義製度的永恒存在。所以,孔德的觀點在政治上是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在哲學上是唯心主義的。

但是,孔德的觀點在學術上有很多可取之處,尤其在方法論上,孔德在著作中引用許多人類學資料,對社會學研究注重整體研究,認為隻有研究社會整體才能了解社會的局部。孔德提倡用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曆史法來研究社會學,觀察法是主要的。他認為經驗材料的積累應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否則隻有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的一堆孤立的、偶然的事實。孔德沒有提出任何的基本理論作為研究基礎,他的理論就是實證主義。這種重視實證知識,承認曆史過程有規律的實證主義,對社會學和人類學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塗爾幹對法國社會學派的貢獻

塗爾幹(EmileDurkheim,1858-1917),又譯作迪爾凱姆、杜爾幹,法國猶太人,哲學家,西方最著名的社會學家之一,同馬克思、韋伯一起並稱為社會學三大奠基人。

雖然塗爾幹不是人類學家,而是一位社會學家,但是他認為人類學是一門敘述性的科學,是為社會學提供資料的,所以他的社會學是包括人類學、民族學在內的一門綜合性社會科學,因而人們把他看作是法國人類學的一個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派的先驅者。他利用人類學的實地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展了社會學,同時用社會學方法研究人類學資料,發展了人類學。塗爾幹的主要著作有《社會勞動分工論》(1893)、《社會學研究方法論》(1895)、《自殺論:社會現象的研究》(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塗爾幹的主要貢獻是:

(1)提出了社會整體論。塗爾幹認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和社會現象,雖然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但是社會一旦形成,就以它自己的固有規律向前發展,就不能用有機體的生物學觀點或個人的心理狀態來解釋社會現象,而必須從社會內部的因素去尋找社會現象發生的原因。他指出,社會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它有一種強製的力量,迫使每個人必須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