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文化適應與文化自覺(2)(3 / 3)

如:社會學家韋伯關於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內在張力的分析;生命哲學家齊美爾關於現代社會的普遍物化現象的解釋;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EdmundHusserl)關於歐洲科學危機的文化分析及其“生活世界”的理論藥方,思想家盧卡奇(GeorgLukacs)的西方馬克思批判理論等等。影響最為深遠的是以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和薩特(Jean-PaulSartre)為代表的聲勢浩大的存在主義運動;隨之後起的是影響至今的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德裏達(J.JacquesDerrida)、福柯(MichelFoucault)、利奧塔(Lyotard)等領軍人物,對傳統理性主義文化進行徹底而激烈的解構。

這些批判是一種激烈的文化自覺形式。當人類自覺地從文化角度來審視自己的生存時,意味著人對自我的認識開始從人之外的眼界向人內在的眼界回視,這是曆史精神了不起的飛躍。

名詞解釋:

適應文化適應文化全球化文化自覺

思考題:

1.簡述文化適應的過程。

2.舉例分析文化適應的模式。

3.思考文化自覺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有何意義?

4.討論文化自覺是現實目標還是理想?

注釋:

[1]李亦園:《環境、族群與文化——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主題講演》,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3-4頁。

[2]芮逸夫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208頁。

[3]芮逸夫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281頁。

[4]轉引自黃洪琳,劉鎖群:《文化適應——研究流動人口生育行為的新視角》,載《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5]Brown,H.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EnglewoodCliff,N.J:PrenticeHall,1980.轉引自蔣宇紅《文化適應與跨文化交際》,載《杭州商學院報》2004年第3期。

[6]Eu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轉引自蔣宇紅《文化適應與跨文化交際》,載《杭州商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7]轉引自黃洪琳,劉鎖群:《文化適應——研究流動人口生育行為的新視角》,載《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8]王亞鵬,李慧:《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及其研究》,載《集美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9]李本書:《道德文化適應性原則初探》,載《曲靖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10]以上均參閱王亞鵬、李慧:《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及其研究》,載《集美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1]以上均參閱任裕海:《論跨文化適應的可能性及其內在機製》,載《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12]曹雲華:《試論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載《華人華僑研究》1999年第3期;王亞鵬等:《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及其研究》,載《集美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3]鮑宗豪:《正確認識文化全球化》,載《深圳特區報·理論視野》2002年8月12日。

[14]費孝通:《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經過的回顧與體會》,載《師承·補課·治學》,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15]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88頁。

[16]費孝通:《跨文化的席米納》,載《讀書》1997年第10期。

[17]衣俊卿:《20世紀:文化焦慮的時代》,載《求是學刊》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