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文化濡化與人格(1)(3 / 3)

草根世界觀反映了緊密的社會關係,即小規模社會的成員們會相互扶持,也反映了人們的技術與適應策略跟大自然之間的密切關係。

(2)都會世界觀

在許多方麵,都會世界觀與草根世界觀相反。都會世界觀強調人類與大自然的分離以及人類扮演征服大自然的角色:人類會想辦法去主宰大自然,以及轉換其資源來滿足人們所想到的需求,而不是與沙漠或森林和諧地共存。它反映著大規模社會中社會關係的“無關個人”特性——譬如我們與政府的關係,以及能讓人類脫離大自然的科技發展。

2.價值觀

與文化的世界觀有密切關係的是其成員們的價值觀。“價值觀”(values)是對於事物的喜或惡、是或非、適當或不適當等等所持的被賦予情感色彩的信念。在任何群體裏,個人所持的價值觀都會有差異。

盡管有個別差異的存在,但在同一地區的居民,或同一社會階層或族群的成員,通常會持有許多相同的價值觀,例如當說到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或城市的價值觀時,我們實際上認識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不同價值觀取向是有關的。在這些例子中,價值觀與人們特殊環境、曆史背景及生存策略有關。又如,長期處於戰亂和軍事對抗的人們將產生較多好戰和侵略的價值觀,即願意犧牲及盲目服從命令。

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我們可以辨識出一套相當有係統關聯的核心價值觀,這些“核心價值觀”(corevalues)提供了社會行為與社會成員所追求的目標的基礎。如日本人重視責任、尊敬他人與孝道,便是核心價值觀的例子。

價值觀的改變通常與社會或環境的改變有關。如在日本人的傳統價值觀中,婦女的地位是低於男性的。但是戰後由於經濟的繁榮、教育機會的增加,以及日益接觸到的兩性關係更平等的文化,已使傳統價值觀發生了轉變,婦女地位明顯得到了改善。核心價值觀會抗拒激烈的改變,但是也並非靜止不動;當社會環境在短時間內發生深刻變革時,它也會隨之發生劇烈的改變。

四、文化濡化與人格

文化濡化對人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形成“人格”。

1.人格的定義

“人格”一詞其英文為personality,來源於拉丁文persona,即“麵具”的意思。它用於演員等戲劇人物,同“角色”有類似的涵義。在心理學中,“人格”一詞有時就是“個性”的同義語,是指個人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性和性格特點的總和。而狹義的人格有時就是指性格。

人格一般定義為個人所以異於他人的氣質、習慣、動機、態度、價值、情操、取向、定型、觀念等行為傾向的有機的統一體。[6]行為傾向是內在的心理過程與狀態,這些特有的心理過程與狀態決定了個人對環境所采取的獨特的適應方式,人格是通過行為來表現的。

2.人格的成長

人格的形成也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有著時間性、不可逆轉性與持久性的特點。也就是說,人格是一個時間流程中由社會文化鑄造的。人格形成的過程分成如下幾個階段。

(1)幼兒時期

幼兒期的生活經曆,對於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人格的形成是文化與身心相互作用的結果。新生嬰兒在沒有接受社會文化洗禮之前是沒有人格可言的。近年來,心理學家指出許多動物不僅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於外來刺激有不同的反應能力,而且在某些狀況中,某些特定的刺激作用對還沒有成熟到那個階段的個體而言,絲毫不發生刺激效力。如把一隻雞(剛出生)關在黑暗的籠中,由實驗研究者喂給它食物。這隻雞長大後不會自動啄食。同樣的情形也在其他動物與人類中有所發現。這些表明,盡管新生嬰兒有人格社會化的潛在能力,但是否社會化還要靠後天的環境,即社會文化的影響。

每種文化都有一套特殊的養育幼兒的方法和習俗。在某種文化中,隻要嬰兒一哭就立刻哄他、逗他、抱他,盡量滿足他們的欲望。在另一些文化中,嬰兒隻在特定的時間受到父母的照顧,而且也隻是匆匆忙忙地喂些奶、哄幾下、放在搖籃中,嬰兒根本無法隨意地活動。嬰兒逐漸長大,也伴隨著更多的限製。一般學者都認為,養育方法的差異對於人格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一些人類學家對許多文化中幼兒時期的生活經曆進行考察,證明這一時期的生活經曆對個人行為具有潛在的影響力。如印第安人的育嬰習俗便反映了這點。印第安人的禁欲、忍情是嬰兒受到束縛的反映,而印第安人的沉著、馴良、對活動的不感興趣也是幼兒時期的撫育方式造成的。對日本人和俄國人的研究也發現嬰兒的養育方式與人格的關聯。

(2)兒童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