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文化濡化與人格(3)(1 / 3)

最佳作用是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放在社會上掂量的過程,所以它與自我有關,而不僅僅是超我的事情。最佳作用是健康人格的表現,要經曆一個“自我升華”的過程;從麵對現實開始,發展到受欲望支配的自我,也即滿足本我享受的自我,繼而發展到熱愛生活的自我,也即關注生活和生活要求的自我,最後發展到同情的自我,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和別人,達到一種促進個體成長、提高社會效率、增進人際幸福的境界。

其實,最佳作用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發生,或者說,每個人都可能經曆最佳作用。這裏,關鍵是一個人必須保持與他最深刻的體驗相接觸。這些深刻的體驗可以在人的意識裏被正確地象征,也可能被歪曲。當一個人確切地意識到正確的深刻體驗時,最佳作用便形成了。一個人若想真正意識到深刻的體驗,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無條件關注。當一個人得到真誠的無條件關注時,包括愛、承諾和理解,最佳作用便有可能發生。無條件關注是一種對人的尊重,隨著這種尊重的發生,可以促使最佳作用發生。反之,一個人若得不到關注,反而被遭劫難,不僅失去最佳作用的環境條件,還會使心靈扭曲。

(3)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是人格整合的本質。因為人類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人類的生長和發展是非常迅速的;他們的動機是內在的;他們的軌道是高度不規則的;他們的相互作用是相當複雜的;他們的思維和活動是有意識的,隻要他們願意,他們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不僅為生存而生存,還想生活得更好。這種不斷謀求改善的過程就是“自我實現”。

有了“實現”的傾向,不一定就能實現。“實現”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個體經驗和自我經驗達到一致。

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取決於他能否將自己與其他物體區分開來。生活要求孩子去關注兩類反應:一類是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一類是自己對別人行為的反應。把這兩類反應進行比較,自我經驗便產生了。最典型的是:孩子了解到有許多事情是他們可以做的,而且做了之後還會得到愛撫、同情、認可、關懷等;相反,有許多事情是他們不可以做的,要是做了,就會失去愛撫、同情、認可、關懷等。於是,在孩子的頭腦裏出現了界限,這種界限稱作“價值條件”。也就是說,孩子明白愛撫、同情、認可、關懷等是有條件的,不是隨心所欲就可以得到的。所以,當孩子評價自己時,他的標準就不再是他的個體經驗,而是包含了“別人怎麼看”的自我經驗。

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積累兩種經驗,一種是個體經驗,另一種是自我經驗。個體經驗是指個體在自我實現過程中形成的自己經驗,而自我經驗則是指個體為尋求別人認可而照別人評價去行事的經驗。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一方麵取決於他的個體經驗,另一方麵取決於他的自我經驗。如果個體經驗與自我經驗相一致,他就會產生積極的體驗。如果個體經驗與自我經驗不一致,他就會產生消極的體驗。這就是說,當一個人為自己規定一個“實現”的目標,同時他在具體實施這個目標時又受到別人的認可,他的人格就會健康發展。反之,當他在具體實施這個目標時得不到認可,就會產生焦慮,導致要麼固執己見,要麼委曲求全的行為問題。

六、文化與民族性格

1.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人格的綜合體

民族性格(NationalCharacter)又稱民族性或國民性,是用來表示滲透在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義,它是某種在民族內部“一以貫之”的文化精神,它具體地表現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構成的特有民族性格、民族風采、民族風貌。

民族性格是就民族全體而言,是一個民族多數成員共有的反複出現的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的總和,是人格的綜合體。這裏,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是互有聯係又相互有別的。從聯係上看,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都屬於心理過程,但是,心理特質包括心理特點和心理素質,不僅表示心理過程,而且表示心理活動水平。性格特點是心理過程的總體,同時又表現為一定的生活方式特點,因此,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又有區別。

民族性格是代表民族特點的,所以,它又是一個民族大多數成員共有的、反複出現的心態和活動方式。這裏的“大多數”,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基本完成社會化的成年人,二是指以廣大民眾為主體的全體成年人。在成年人中間有一種自然趨同的心理,這種心理過程外現為某種行為方式,被保留下來,呈永續狀態。而保存民族性並使之永續的承擔者是廣大民眾,由他們的各種活動在客觀上體現出來的民族性或民族精神(語言、民德、民謠、民習、民風、民間工藝、音樂、美術、文學及田園技術等)更具傳統性。

民族性無疑是通過一個個民族成員的人格特點得到表現,卻不是各個人格的相加,它已經是以作為民族這種群體全體的麵貌出現的,通達曆史和社會的各個方麵。我國學者莊澤宣在《民族性與教育》(1938年)一書中認為,“民族性係一個民族中各個人相互影響所產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誌,對個人深具壓迫敦促的勢力”。這是說,民族性格是存在於一個民族內部的心理過程,因而能成為一種心理力量,它敦促各個人產生與他人相互溝通、相互共有的心理,這樣才能維持和發展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