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文化濡化與人格(3)(2 / 3)

總之,民族性格是一種精神現象,存在於民族群體之中。梁漱溟在講中國文化問題時,說過一個看法,他認為,中國文化不隻是地理上某空間,曆史上某時期,那一大堆東西,並且尚有某一種意義或精神可指。[8]這個看法有他的道理。包含在文化中的那種精神或意義,文化的價值,是維係民族成為統一而不破滅的群體所必需的內在紐帶,是體現民族特點的東西。

一個民族的性格是多側麵的,多重的,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因此,分析民族性格必須注意它的各個方麵,是謂麵麵觀。例如,漢民族的性格可以基本概括為:堅韌、勤儉、剛健、誠實、內向、溫順、愛麵子、平均主義和保守主義等等。[9]

2.文化積澱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文化累積又被稱為文化積澱。所謂文化積澱,是指文化在曆史上累積和傳播出去的總量。

第一,文化積澱是質和量相統一的概念,在量上,它是被客觀地保留下來的那些部分的總量。保留下來的總量多,表明文化積澱層深,積澱層深,就有文化優勢。文化積澱在質上的表現,是全民族文化素質的優劣,其中包括它內容上的豐富多彩程度和形式上的結構嚴密程度。

文化有內容和形式之分,就其內容而言,文化是許多元素構成的,這些元素是構成文化的單元,例如,旗袍、北京四合院、北方馬車等,都是一些文化單元。旗袍、馬褂等的結合,構成中國式服裝,是一種文化叢。文化叢有簡有繁,簡文化叢相互結合又形成複文化叢,複文化叢相互結合而成特定的文化體。文化叢的相互結合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則有係統的整體,形成一定的模式。這就是說,就文化的形式而言,文化是文化叢相互結合而成的一定的模式。這種模式,使文化在橫向上聯結為一個整體,統一而不分離,同時,又使文化在縱向上綿延成體,完整而不七零八落。美國人類學家克羅伯(A.L.Kroeber)曾把文化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綿延數千年,在曆史上起主導作用的主模式,另一種是不甚穩定、容易變移的次模式。

我們這裏講的文化積澱,是指主模式和它所包容的文化叢的綿延過程。能夠綿延的文化模式,表明它有質的優勢,才為多數人喜愛和接受,中國婦女的旗袍至今興而不衰,就意味著它質的美。當然,為眾人喜愛的文化現象,未必都是美的,都是素質好的。文化在質與量的關係上,兩者既是統一的,又是不統一的。

第二,文化積澱是由累積和傳播兩個側麵構成的過程,是由累積和傳播共同形成的總量。一般地說,文化累積多,積澱層深,它的傳播能力也就強。文化傳播有自然傳播和社會傳播兩大類。自然傳播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禮尚往來自然形成的。社會傳播又包括靜態傳播和動態傳播。靜態傳播是通過物、產品記載下的文化模式,然後再傳播開來;動態傳播是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將現實的文化現象複製下來,再由報紙、雜誌、小說、廣播、電影、電視、錄像等媒體傳播開來。文化累積是文化傳播的前提,而文化傳播是對文化累積的擴散,沒有傳播,文化就會遺失。從文化的本性看,文化總是傳播的。因此,文化遺失總是少於文化累積。

文化積澱是由兩種因素造成的:舊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的增加。從文化累積過程中新文化增加的方麵看,文化累積標誌著民族文化的根底(基礎)雄厚與否。文化根底深、基礎好,會使民族文化受到長期熏陶。孫本文在講文化累積時說,“一個社會在某個時期所有文化累積的總量謂之文化基礎。凡文化基礎成熟的時候,發明有著不得不產生的趨勢”。[10]

那麼,文化累積和傳播、文化積澱,對民族性格有什麼影響作用,又是怎樣實現它的影響作用的呢?

(1)文化積澱對民族性格起社會環境作用。人們都熟悉,社會環境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物質環境是人們經過生產活動改造了的物質世界,即馬克思稱謂的感性世界。這個感性世界著實地記錄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中國的色澤豔麗的大花布,記錄著中華民族長期同自然界直接接觸熱愛自然花草的性格;鯉魚跳龍門的臉盆,記錄著我國人民重視“福祿壽”的心態,這個感性地擺在人們麵前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們的性格。精神環境分為心理環境和由大眾傳播形成的擬態環境,或叫複製環境或拷貝(copy)環境。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信息的環境化和環境的信息化,擬態環境又被稱為信息環境。這種精神環境是對現實環境的複製(拷貝),通過大眾傳播媒體把現實環境再現出來。我們每天看電視,看球賽節目,看到的並非現實生活本身,而是經過編輯製作之後的複製品。然而,這種環境對人們心理和人格的影響作用卻是巨大的,它比起現實環境要柔軟得多,有彈性得多,充滿了感情色彩和引人入勝的心理誘惑力。總之,除了心理環境之外,其餘的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都是文化環境。文化模式凝聚在社會環境中,成為社會環境背後的一種深層力量,深刻地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性格特點。在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大眾傳播神通廣大,傳統文化的約束力越來越被現代反傳統的文化模式衝擊和削弱,因此,民族性格的變化和改造也就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