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化積澱對民族性格起社會尺度作用。民族性格的改造是有標準的。倘若有隨心所欲的改造試圖,就一定會受到社會輿論的非難和抵製。民族性格改造的社會尺度是規範,就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特定的文化模式通過規範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規範的約束作用又必須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才能實現。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規範內化為心理世界的內在尺度,成為人們賴以進行活動的心理準則。例如,中國婦女穿旗袍、日本女人穿和服,如果讓中國婦女去穿和服,會因為穿和服必須邁特殊的小步伐而不愛穿,在日本女子說來,穿和服、邁小步,是一種美;同樣,中國婦女的旗袍,對中國婦女而言,穿起來會覺得挺拔、瀟灑、優美,讓日本女子穿,則會感到不自然。一旦有一種新的行為闖入社會生活領域,並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將其內化為內部美的尺度,也就會支配人的某些行為,逐漸改變過去的一些行為方式,改變某些傳統習慣,從而使民族性格得到某種改造。
總之,文化積澱對民族性格的深刻影響作用是一種深層力量。但是,文化又是變遷的,因此,民族性格也在逐漸改造。文化積澱對民族性格改造的影響,是通過文化環境化和文化人格化兩個重要環節實現的,文化遺傳的機理埋在這兩個環節之中。民族是有遺傳的,民族遺傳包括生物遺傳和文化遺傳。生物遺傳通過生物基因組合實現,是保證一個民族是這樣的人種而不是那樣的人種,是這個民族而不是那個民族的重要依據。在現代,雖然產生了生物基因組合技術,可以用人工方法使生物基因重新組合,從而使人的生物過程帶上某種文化痕跡,但是,直接規定一個民族特點的是文化因素。文化遺傳顯然不同於生物遺傳,但文化遺傳也有一個文化的“編碼”和“譯碼”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文化單元的連續累積和不斷傳播。可見,民族性格的形成及改造的機理,隱藏於文化積澱的整個曆史過程中。
這裏,值得提出的是,文化積澱雖然是民族性格改造的重要因素,卻不是惟一的和決定的因素,因為文化並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文化發展取決於生產力發展和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法律製度的發展以及思想體係的指導作用。民族性格的改造,歸根結底取決於決定文化發展的那些東西。
名詞解釋:
文化濡化教育世界觀價值觀人格
思考題:
1.簡述草根世界觀與都會世界觀的區別。
2.簡述文化在塑造人格中所起的作用。
3.對於人格整合人類學家有什麼看法。
注釋:
[1]吳澤霖總纂:《人類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230頁。
[2](美)博厄斯:“序言”,載(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中譯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3](美)M.J.Herskovits,Manandhisworks,載王雲五、芮逸夫等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297頁。
[4](德)O.F.Bollnow著,李其龍等譯:《教育人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6頁。
[5]wallace,AnthonyF.C.1970.CultureandPersonalityNewyork:RandonHouse.P142-143.轉引自Michalec.Howard:《文化人類學》,李茂興等譯,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375頁。
[6]“人格”與“文化”一樣,定義繁多,沒有統一的定義。可參閱鍾庚、張燕雲編著的《人格心理學》所列出的各種人格定義,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7](美)許烺光:《美國人與中國人:兩種生活方式的比較》(中譯本),華夏出版社,1989年,182-183頁。
[8]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路明書店,1946年,4頁。
[9]徐傑舜:《漢民族發展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446-458頁。
[10]孫本文:《社會的文化基礎》,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