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文化的一種表達。語言的功能就是交流。雖然人類的信息交流可以通過非常廣泛的渠道,如:視覺、接觸、聲音、體態、味覺等進行,但是語言交流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手段,通過語言的載體,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語言的定義和本質
1.語言的人類學含義
人類學如何看待語言?美國著名的語言人類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Sapir)是這樣來給語言下定義的: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製造出來的符號係統來傳達觀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1]
在人們看來,人說話是日常生活裏太熟悉的事情了,和走路一樣,是自然而然的,隻是比呼吸略次一點兒。其實不然,學說話的過程和學走路的過程是絕不相同的。學走路時,文化,或者說社會習慣的傳統,不起什麼重要作用,走路是人類的遺傳的生物的功能。一個正常的人先天就注定要走路,而且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存在很大的“走路的差別”。
語言不是這樣的。自然,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先天注定要說話,也是對的。但這完全是由於他不隻出生在自然界裏,同時也出生在社會懷抱之中,社會一定會領導他走向社會傳統。沒有了社會,他永遠學不會說話,不會按照某一社會的傳統體係來傳達意思。而且,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的語言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當一個人變換他所居住的社會環境時,他不用重新學習走路,但他必須重新學習新環境裏的新語言。因為語言純然是一個集體的曆史遺產,是長期相沿的社會習慣的產物。語言之有差別正如一切有創造性的事業都有差別,也許不是那麼有意識的,但是正像不同民族之間,宗教、信仰、習俗、藝術都有差別一樣。走路是一種機體的、本能性的功能(當然它不是一種本能);語言是一種非本能性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2]
語言不是一種自然現象,也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更不能片麵地解釋為心理現象。人類的語言不僅是表達感情的信號,而且是表達理智的、邏輯的、推理的信號,或者甚至可以說,人類的語言本身更多是邏輯推理的產物。所以,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而且跟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發展。
人類學作為一門以人為研究主體的學科,自然不能忽視對人類語言的研究。通過分析語言,人類學者可以研究人類各族群的文化異同,以及人類各族群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互融。
2.語言的本質
人類的任何語言都是交際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們之間共享文化和個人經驗的手段,但是,對於語言的本質,學術界的觀點卻見仁見智。
(1)索緒爾的語言本質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gdeSussuer)在他所著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了“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係統”[3]的觀點。他認為語言是一種聽覺的符號係統。語言符號是由形式(能指)和內容(所指)兩個方麵構成。語言符號的形式就是語音;內容就是語義。語言符號的這兩個方麵是密切聯係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個方麵,也就不能稱其為語言了。
從符號論出發,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和線性兩個特點。所謂任意性,就是符號與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語言符號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語言的音和義的結合是任意的,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本質聯係。也就是說,語音和語義的結合是不可論證的自然形成的習慣。例如,ren(人)這個聲音,與它所代表的“能製造工具並能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的語義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所謂線性,是指在交際過程中,語言符號的形式隻能一個接著一個依次出現,絕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點上說出兩個符號。比如,當我們要說“他在研究語言人類學”這句話時,必須按著“tazaiyanjiuyuyanFenleixue”的順序一個一個音素地依次發音出來,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同時發出[t]、[a]、[z]等不同的音素。
索緒爾對語言本質的這種解釋,很快被學術界廣泛認同而成為經典性的定義。
(2)喬姆斯基的語言本質論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Chomsky)則提出了“轉換生成語法”(transformanational-generativegrammar)說。他認為,人類語言雖然各不相同,但在其深層隱含著相同的結構。他把通過語音形式表現出來的人類語言的不同語法結構叫做“表層結構”(surfacestructure),而把不能直接從線性的語音序列中看出來的內在語法結構叫做“深層結構”(deepstructure)。同時,他還認為,所有人類語言都有相同的深層結構,正是有了這種結構,人類才能夠學習語言,而且隻有人類才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為此,他把這種人類共同的深層結構又叫做“普遍語法”(universalgrammar)。由於人類天生就具備了理解這種普遍語法的能力,所以在幼兒時期就把自己生長地區的語言作為素材,能夠輕而易舉地學習和掌握其他的語法。這種人類通過學習而掌握的語法,稱之為“生成語法”(generativegrammar)。有鑒於此喬姆斯基提出了“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喬姆斯基與以往的結構語言學對語言的語音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表層結構”所進行的分析不同,他從人類的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語言的本質上探討了語言的內在規律,即所謂的“深層結構”。這種語言本質論,從人出發,指出了語言分析的目的是發現人的內在能力中的普遍性和規則性。人的這種能力,是一種理解和生成新的合乎語法的句子的能力。人的這種“創造性”,正是人類所具有的內在的語言能力的體現。總之,在喬姆斯基看來,語言的本質是說本族語的人理解和構成合乎語法句子的先天能力,是在某一時期內說出的實際話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