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語言與交流(1)(3 / 3)

除身體語言外,人類學家研究了人類交流中的伴隨語言現象。顧名思義,伴隨語言是伴隨著語言出現的聲音變化和非語句的發音。這裏首先要區分的是聲音的質量,它可以提供講話者聲音的背景特征以及表示出講話者在特殊意義信息傳遞時的態度。人類還會借助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以達到交流的目的。這種交流方式有時也被稱為“信號”,它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視覺信號。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烽火,美洲印第安人的狼火,軍艦上士兵使用的旗語等等就是視覺信號。它通過物體出現的頻率、濃淡、色彩、方位的不同來表達不同的意思。

另一種是聽覺信號,它是通過聲音的高低長短次數組合來傳遞信息,如擊鼓、鳴鍾、吹哨、鳴槍等。

2.人類學視野中的語言交流

雖然有如此繁多的非語言交流手段,但是語言卻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手段,其他交流方式都必須依賴語言形成。因為不管使用什麼樣的交流手段,當傳者作出表達,受眾接受並作出反應時,兩者之間的潛在聯係紐帶,仍然是約定俗成的語言。

語言有什麼用?換句話說,人類為什麼會有語言,這是由語言的功能決定的。在人類學的視野中,語言具有交際和傳遞知識的作用,又有思維和記憶的作用。而這一切實際上又都是語言作為人類交流功能的具體化。由此可見,把語言看作是人類傳達思想、感情和願望的交流工具,是語言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所以英國著名的學者哈特曼明確地指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5]

語言和人類使用的其他象征符號是這樣一種信號,其定義具有隨意性的特征。也就是說,象征符號的意義是由社會習俗和學習過程決定的,不具有任何先天和生理的確定性。由於象征符號具有隨意的約定性,所以不同的象征符號也許在不同民族語言中代表著相同的意義,如中文用“狗”、英文用dog、德文用Hund、印尼語用anjing代表同一種動物。象征符號的另一個特征是多音(義)性,往往一個象征符號會有多種層次的意義。交流的象征符號係統還具有開放的特點,若幹象征符號結合在一起會產生出完全嶄新的含義來,同時人類的語言也使我們能隨意發明出新的詞彙和概念來。最後,象征符號還具有抽象的特征。“書”一詞不僅指你現在手中正在閱讀的出版物,而且指所有的書籍。象征符號的抽象特征使得人類具有了其他動物所無法比擬的在某種程度上概括客觀事物的能力。

人類的交流實質上是文化的交流。當人們借助語言或是別的手段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實際上也將自己的文化背景展示出來了,比如說我們可以從不同語言對親屬的稱謂中看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跨文化的交流更離不開語言,試想一下如果身處一個語言完全不通的環境中,人們之間交流的困難有多大。同時,人們對能操持與自己文化相同語言的人,有著特殊的認同感。當年人類學功能論學派的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的特羅布裏恩群島做田野,足足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去學習當地的土語,才融入當地社會,與當地居民交談自如,也才能從收集的材料中分析出文化的含義。由此可見語言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語言與社會

語言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很重要,而且很複雜。語言與社會這兩個變數互相影響,互相製約,互相接觸而引起相互的變化。

1.語言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

馬克思曾經說過:“勞動創造了語言”。語言不是一種自然現象,也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更不能片麵地解釋為心理現象。人類的語言不僅是表達感情的信號,而且是表達理智的、邏輯的、推理的信號,或者甚至可以說,人類的語言本身更多是邏輯推理的產物。所以,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而且跟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發展。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就意味著它是為社會成員服務的工具,但它不屬於社會結構本身,即既不屬於社會經濟基礎,也不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上層建築。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每一個社會經濟形態都會有同自己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當上層建築不再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時,必然會引發“改革”或“革命”。事實證明,新的社會製度代替舊的社會製度,在人類社會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已發生過多次,但在每一次製度的更迭中,語言沒有“爆發革命”。作為整體來說,盡管經曆了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語言還是代代相傳的,為新的社會製度服務,如同為前一個社會製度服務一樣有效——雖然很可能會產生一些就整體來說是微不足道的變化。實際上語言的逐漸豐富是隨著社會生活逐漸複雜而來的,並不取決於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