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語言與交流(2)(2 / 2)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一種表達,人類學家既把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把語言與文化區別開來。

1.文化對語言的影響

文化影響語言的生存和發展,這種影響大量地通過詞彙表現出來。因為詞彙對於人類觀察和認識客觀現實並賦予其意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詞彙的分析可以看出某種文化的基本重心是什麼。例如,在阿拉伯語中,人們至少用了幾百個詞來表示各種駱駝、駱駝的各個部位和有關的裝備。由此可見,駱駝和與駱駝有關的一切,在阿拉伯人的生活與文化中占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任何一種語言中,某個方麵的詞彙的構成,與以下三個因素有關:一是該方麵的詞彙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二是環境中所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實際現象;三是基本詞彙(必須使用的詞語)的量的大小。例如:哈薩克語中有很豐富的關於牲畜的詞彙,羊、馬、牛、駱駝等主要牲畜因性別、年歲的不同有各種不同的名稱。但有關蔬菜的名稱,在哈語裏則比較少,一些主要的蔬菜如“白菜、蘿卜”等都借自漢語。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麵因為遊牧是他們的主要生存方式,另一方麵是因為人類所具有的辨認“自然”物品的普遍功能。

另一個典型案例是人類的家庭製度和親屬稱謂。不同文化的人類群體中,同樣的血緣關係可能對應著不同的社會關係模式。某些民族中把自己的親生母親和母親的姐妹都用同一個詞來稱呼,並且在行為舉止方麵也采取同樣的態度和方式。漢語的親屬稱謂是所有稱謂中最複雜的一種(蘇丹式),對血親、姻親、直係、旁係都有明顯的區分,顯示出漢族族群龐大而細膩的家庭文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語所采用的愛斯基摩式的親屬稱謂,它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重視核心家庭成員的內聚關係。凡屬於核心家庭的成員比如父、母、兄弟姐妹、兒女等都有專門的稱謂,可是對核心家庭以外的親屬的稱謂就是概括性的了,比如無論父方還是母方,與父母同輩的男性親屬統稱為uncle,女性親屬統稱為aunt。

學者們通過自己的研究表明:詞彙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是受文化、環境及生理因素影響的,如顏色詞就是這種情況。有的語言隻有兩種通用的顏色詞,大體相當於漢語的“暖色”和“冷色”。而別的一些語言,如英語和匈牙利語,顏色詞超過了十個,如果加上複合詞,那就更多了。此外,就當代來說,婦女們關於色彩的語言通常要比男人們豐富得多,而老一輩人也經常抱怨聽不懂現在年輕人所說的話,比如“這種顏色很炫”。

再者,從橫向來看,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和交流,也會影響到語言的發展。拿中文來說,不僅僅是語言學家,就算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二十年來中文詞彙的明顯變化。隨著域外文化的不斷流入,生活中直接引用的外來詞彙越來越多,比如“派對”、“麥當勞”、“卡哇依”(日語:可愛)等等。而新造語則是對流行文化的最快反映,它可以是外來語的本土化,比如“泡吧”;可以是對新事物的詮釋和命名,比如“人世”、“反恐”;也可以是現行現象的代名詞,比如“無厘頭”、“星語”(周星馳式的話語)等等。在此不可不提的是網絡語言現象。在當今都市年輕一代的生活中,網絡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可以說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而在網絡聊天中盛行的“網語”,在中文口語的基礎上結合了方言、外語、數字、符號、圖片等多種元素,異化成了一種隻有“網蟲”才能完全理解的語言,比如在網絡聊天軟件QQ上經常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語言:“偶(我)是西西PLMM(漂亮美眉),周圍的人都說跟不上偶的語言更新速度,84(不是)偶裝‘骨灰’(資深)級大蝦(大俠),我也不想醬紫(這樣子),但是如今好玩的東東(東西)越來越多,用上那麼一兩句,頓時有一種‘達人’(熟諳網絡之道的人)的感覺!”這種隻能在電腦鍵盤上敲擊出來的語言,也許不能用傳統的語言體係來下定義,但它卻真真實實地反映了在一種特殊的文化環境下語言的發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