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語言與交流(3)(3 / 3)

3.曆時遺留考證法

我們借用泰勒《原始文化》中運用的“遺留”(Survival)這一術語作為運用曆史比較語言學原理縱向考證民族曆史和史前史所用方法的總稱。泰勒用“遺留”表示“儀式、習俗、觀點等從一個初級文化階段轉移到另一較晚的階段,它們是初級文化階段的生動的見證或活的文獻”[6]。19世紀歐洲的語言古生物學首創了從語言考證民族曆史的方法——又稱語言古生物學方法。這一方法又包括詞源學分析法、語言底層考證法、古文字考據法等。這是考證民族曆史最重要的語言學方法。

4.語言譜係分類法

這是民族分類的主要方法。我國民族學家淩純聲在20世紀40年代最先運用這一方法將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劃分為百越、氐羌、苗瑤三大族係,分別相當於漢藏語係中的壯侗、藏緬、苗瑤三大語族,從而奠定了我國民族分類的基礎。至今這一方法仍是民族分類中最有影響和應用價值的方法。

5.譜牒追蹤法

這一方法包括應用親屬稱謂和父子連名兩類語言資料追蹤古代家族製度和淵源。摩爾根首創用親屬稱謂研究人類家族製度和婚姻製度的發展變化。羅常培最先發現我國藏緬語族中的父子連名現象,並據此解決了幾個民族史上懸而未決的民族如擺夷、南詔的歸屬問題。研究者近來還發現有母子、舅甥連名現象,並且不局限於藏緬語族。這一方法盡管有某種缺陷,但仍是人類學界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6.結構分析法

列維-斯特勞斯將語言學中音位分析的方法應用到親屬製度以及神話的研究上,開創了人類學結構學派。結構分析法運用精密的數學公式和數理邏輯,把社會作為一個無意識的、封閉式的結構進行分析,是一種演繹的方法。有的學者認為它是唯心主義的,將會自然消亡或不再發展。也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方法既完成了它的使命,又始終有未盡價值。

名詞解釋:

語言

思考題:

1.簡述語言的本質。

2.簡述語言的結構。

3.簡述語言的功能。

4.簡述語言與社會的關係。

5.簡述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注釋:

[1]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7頁。

[2]“本能”是instinct,“本能性的”是instinctive。這裏反映本世紀初美國心理學上的一種爭論。

[3]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37頁。

[4]R.R.K.哈特曼、F·C·斯托克著,黃長著等譯:《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189頁。另亦參閱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71-177頁。

[5]R·R·K哈特曼、F·C·斯托克著,黃長著等譯:《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188頁。

[6]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