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2)(2 / 3)

工業社會講究工作效率,提高了年輕人和壯年人的社會價值和地位。相形之下,失去工作能力又身心退化的老年人,也就成為被忽略或不受重視的一個小群體(minoritygroup),這形成了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2.中國現代社會要重視老年問題

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和預測,200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的絕對數為1.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3%;到2025年,老年人的絕對數將達到2.9億;2050年我國的老年人的絕對數將達到4.4億,占亞洲人口的1/2,世界老年人口的1/5。到時,我國將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目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已開始進入老年型,並呈現以下特點:老年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地區老齡化程度差異較大,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它們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左右,而中國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一般說來,有關老年問題的研究課題主要有:老人人口比率增加問題;老年人的身體和人格改變問題;老年人的退休與生活安置問題;老年人情緒變化問題;老人的居住與再社會化問題等。此外,社會計劃還把老年人的安置與照顧列為主要社會福利項目之一。所以,有關老年人的課題,已成為整體社會製度的一環,是現代生活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在中國社會,由於其自身文化所孕育出來的孝道觀念,家庭養老仍為我國社會重要的養老方式。如何能尋求出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最佳結合點,應成為老年人類學的研究課題。目前,結合中國實際,人類學的老人調查應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1)老人的地位和角色及心理特征;(2)老人及其家庭的地理特征,以及社會移動性;(3)老人的勞動狀況,退休、退職及餘暇生活;(4)老人的自立性及其依存性;(5)以家為中心的社會關係的持續性等。

3.現代社會中的健康

早在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已經提出:“健康不隻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1986年,在第一屆國際健康促進大會發表的《渥太華憲章》裏,又給健康賦予了新的定義:“身體、心理健康和社會良好適應的完美狀態。”按照上述對健康的定義,真正的健康應該包含以下的三個要素:

(1)生理健康。生理健康問題可能由微生物或物理損傷引起,也可能是由於飲食習慣和地方風俗引起。現代生活的生理健康大多數是由飲食習慣引起,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危害健康的大敵,它包括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一種是營養不良,一種是營養過剩。全世界大約有八億人正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輕微的營養不良不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能力,但如果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長久性的腦部傷害或死亡。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包括了文化與社會兩個層麵。營養不良與社會因素是相關的,如經濟上的貧窮,這些社會因素影響人們吃的食物之種類與數量,以及影響人們對所吃的食物的想法(即認為什麼才是“食物”,不同的族群或民族對同一種食物有不同的看法)。其次是在人類向大規模工業社會邁進的同時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如肥胖、糖尿病、心髒病、高血脂、高血壓及過度緊張等。社會財富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食物消費的增加,引起肥胖症。可以說,肥胖症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它是心髒病的主要原因,是引發糖尿病的首要危險因素;它還極易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總之,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都不利於人類的身體健康。

(2)心理健康。自覺地注重心理健康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根本區別之一。心理的疾病可能是由生理的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個人無法適應社會文化變化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所引起的。就後者而言,心理疾病與來自於環境產生的壓力有關。壓力存在於每個社會中,這可能是自然因素導致的,如地震、火山爆發等,也可能是蓄意引起的,像被詢問、逼供時情緒的緊繃。然而,它也可能是我們生活中一種正常的情形,像麵對出生、死亡、婚嫁時所產生的壓力。此外,尚有一些來自社會的因素,如失業、工作過度等等也會導致壓力。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心理疾病幾十年來的研究,西方精神病學者認為,一些主要的心理疾病形態都是全世界共通的。然而,由於壓力產生的情況因地而異,且每個文化處理壓力的方式有別,所以心理疾病之種類的分布在每個社會中自然不同。壓力可能是物質環境、經濟條件、兒童教養方式、宗教傳統等因素結合的產物。因此,我們或許可能(雖然困難)以流行傳染病科學的觀點來研究心理疾病,也就是說,去注意它分布的形態,並且探尋環境中可能影響這些心理疾病的變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