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會適應。適應社會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和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觀念、態度、習慣和行為等,以適應社會的要求和變化。任何社會生活中的個體,隻有經過複雜的社會環境、社會文化和社會規範的觀察、認知、模仿、認同、內化等一係列的學習和實踐過程,才能達到對社會的能動的適應。適應的實質就是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即人的社會化過程,個體的人從社會中的人身上學習社會角色的一般化過程。社會適應的結果與一個社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具有密切的聯係。不同的社會成員會學習到不同的適應之道。
個人的社會適應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直至死亡都不會間斷。在生命的周期裏,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的適應內容,有的是主動的,有的是潛移默化的。在兒童時代的適應大多是無意識的、被動的。即使是正規的教育結束,社會化的過程仍然持續下去,文化的價值觀受到強化,人們還必須繼續學習如何適應生命周期與環境的改變。
四、疾病與醫療
1.方興未艾的醫學人類學
醫學人類學(MedicalAnthropology)是以保健、疾病以及治療中的文化因素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分支學科,其研究範圍包括民族醫藥體係、營養、藥物濫用、民族精神病學、社會流行病、臨床診治交付等,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是目前方興未艾的一門人類學分支學科。
英國醫生和人類學家裏弗斯(W.H.Rivers),在他死後出版的兩本專著《醫藥、巫術和宗教》(1924)和《精神病和民族學》(1926)裏提出了兩個基本的觀點:(1)原始的醫療方法是建立在醫藥信仰的基礎上的;(2)傳統的醫療與信仰是文化的一部分,並構成一種社會製度。這些觀點為醫學人類學的核心理論提供了一種基本的框架。
現代醫學往往把人視為單獨的個體,忽視了機體的統一性,特別是機體與外部環境的協調與統一,即忽略了人所處的自然、社會文化因素。人們認識到科學與社會文化之間、技術與價值觀之間,已不再能輕易地劃出一條界限了。醫學與人類學的互動及密切合作推動醫學人性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1)向非西方社會傳播西醫技術。醫學人類學是在向非西方社會推廣西醫技術和對當地社會醫療體係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為克服西醫技術在傳播中所遇到的文化障礙,人類學家對當地的保健習俗和保健信仰、飲食方式、生育信仰和行為、疾病行為的動態以及治療活動等進行研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見解。
(2)引起人們對文化致病因素的重視。現代社會的許多疾病已不再符合早期單純強調微生物感染的病因學模型。例如心髒病的病因學和預防中所包含的飲食、體育運動以及吸煙和精神緊張等因素,跟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個人和社會的相互作用有關,而同微生物感染的關係則是次要的。對這類問題,人類學家和醫務工作者正在合作研究。
(3)提高醫療工作質量。人類學家開始與醫務工作者合作,對各種已經建立起來的醫療程序的適用性和影響進行評價。如計劃生育的研究,已從如何使特定的民族采用特定的節育技術,發展到利用特定的社會規範,設計出適用於特定民族,而且能夠被他們接受的新節育技術等方麵。
(4)發掘傳統醫藥寶庫。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傳統療法已被長期的醫療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並且具有簡、便、廉的特點,尤其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醫療保健事業。如中國的中醫、印度的“活力論”(ayurvedic)醫學都具有悠久的曆史與很好的效果,在提高當地人民的健康水平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文化對公共衛生的影響
文化在許多方麵還影響著人的身體健康和社會公共衛生。如注射預防針可以預防傳染病,但接受注射與否在不同的文化中就大不相同。對於一些有文身習俗的民族容易接受這種方式,但對另一些民族就不同。在緬甸、泰國北部,一些民族為避開公共衛生人員的強迫種痘而舉村遷移。
不同的文化使人們對患病的概念,對疾病的認識、治療及健康的態度千差萬別。因此,公共衛生計劃必須考慮到土著民族對病因和治療疾病的各種看法,必須注意誘發病狀、影響健康的各種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