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3)(1 / 2)

醫學人類學把健康、疾病、醫療的文化內容當作自己學科的課題。它是在對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及某些特殊的社會群體的生物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領域包括跨文化的醫學製度的比較;涉及營養人類學、人口人類學、老齡人類學、生育人類學、人種精神病學、臨床實用人類學等領域,並對健康和疾病中的社會機體相互作用的生物文化進行研究,它還包括最近的生物醫學自身的文化分析。

就社會文化而言,影響醫學行為的因素至少包括宇宙觀(對人體、藥物的認知體係,如中國的陰陽、冷熱觀念)、親屬地位、醫療人員與病人的互動關係,宗教的控製力(特別是原罪與贖罪的宗教理念對精神疾病的影響)等等。

1942年,美國政府與許多拉丁美洲國家製定技術援助計劃,其中就包括了衛生計劃。二次大戰後世界衛生組織的設立,迫切地需要人類學家深入世界各地各民族社會中,考察當地的衛生狀況、醫學理論與醫療設施,以協助西方的醫務人員順利地將西方醫學引入當地,並利用“醫學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協助國際機構解決貧困、疾病和難民等問題。

五、消費與休閑

1.消費行為的人類學分析

消費行為包括物質消費、精神消費和生態消費,它作為一種文化,是社會文化一個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消費領域所創造的優秀成果的結晶,是消費文化的內在本質,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消費行為不是自在行為,它受到一定時期裏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1)經濟因素。經濟狀況在絕對量上決定了人們的消費水平、消費檔次和消費行為。城鄉的消費行為就有明顯的差別。

(2)消費政策。包括國家鼓勵性與限製性消費政策、住房供給政策、商品房上市交易政策、消費稅收政策等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極大。

(3)金融政策。可以從消費貸款規模、貸款利率、首付款比例、還款期限、貸款方式等影響消費行為。例如,當銀行和商家聯合推出分期付款貸款購房、購車的政策時,直接刺激了消費者購房、購車的欲望。

(4)消費動因。不同人有不同的消費動因,如對於不少女性來說,上街購物的目的有時候不是在於她們買到什麼,而是購物的過程使她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討價還價的勝利,對某些商品的了解和評價等,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有許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5)個體因素。包括消費者年齡、職業、生活方式、個性、居住習慣、工作地點、家庭狀態等都對消費行為有極大影響。

(6)社會文化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是影響消費者行為最為廣泛、最深刻的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往往影響著社會的各階層和家庭,進而通過個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會階層、參考群體等影響消費者行為。

2.消費主義與消費文化

消費主義與消費文化是有根本區別的。消費主義是在西方國家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消費思潮,它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費,追求無節製的物質享受,並以此作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所在。這與消費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馳的,是反文化的東西。

關於消費主義對人心的影響,陳映真在《基督徒與大眾消費文化》[3]一文中曾有七點的分析:(1)欲望的解放。今天在營銷的過程中,公開正式的提倡、鼓勵消費,認為這是富裕、正當的。人們的欲望成為正大光明的事;(2)官能的自由化。官能是耳目之欲,以往感官欲望要加以控製,但今天不同了,在視覺及聽覺上花樣很多,甚至情色之物到處都有;(3)享樂主義成為公然正當。以往愛好享受的人會被人鄙視,但今天的人在住的、食的、穿的無不被廣告弄得心癢;享樂主義成為公開正當的生活態度;(4)在對商品的饑渴與滿足中循環。現在的人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對商品的饑渴與滿足不斷的循環中,如“四子主義”(妻子、房子、車子、兒子)的人與物的循環欲望中。結果,人生中最有創意、有誌氣、有擔當的年代,都被對商品的饑渴與滿足耗費殆盡;(5)虛構的幸福。大眾消費文化宣導虛構的人生;消費文化已塑造我們的胃口,寧願相信一些虛假的幸福、富裕、健康、美貌等;(6)金錢幾乎已能買到一切。金錢在人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對商品的依賴越大,對金錢的依賴也越大,因此就會想盡辦法去賺錢;(7)消費成為一種製度。以前是有錢有預算才買東西,今天是靠“購買”來生活;“購買”已成為一種強迫性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消費已成為一種製度。

正確的消費文化應該以人為中心,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的。馬克思在分析社會發展的第三階段時特別強調人的全麵發展,強調人的自由個性的發揮。他指出,“為了人並且通過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情的占有,不應當僅僅理解為直接的、片麵的享受,不應當僅僅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麵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麵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