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4)(1 / 2)

互聯網的發展使我們的世界變得很小,人們可以借助這個強大的工具來做許多以前不能做的事,如足不出戶就能通過互聯網辦公、購物、交際、收發郵件,甚至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看病、學習等,其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互聯網在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在悄悄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甚至是人類的生活方式。

(1)網絡壓縮時空

因特網最大量地承載著人類信息,信息的傳播速度以光速進行,時間和空間被高度地壓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誰擁有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在網絡裏,過去、現在、將來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簡易、速度更快,信息發生和存在的距離已經不再是問題。人們從時間和空間的矛盾中解放出來,不會為此而疲於奔命,實現了極大的自由。“在Internet中,時代是共時化的,現在無須將過去驅趕,未來也無須將現在代替。在這種可逆的、多連通的世界中,時間尺度之間的對話也許是最有刺激性,最有啟發性的,曆史不再是一種年鑒,不再是一種檔案;未來也不再僅僅是一幅藍圖。我們隻要了解它們的結構信息,我們便可以既虛擬又真實地運演一番。其結果完全變成共時的數據或模型。我們可能再也不要以現實經驗和曆史尺度來驗證我們意識的產物了,共時的結論讓我們一目了然”[6]。

(2)網絡構建平等的交流平台

因特網作為信息交流的載體,它不僅為交流者提供了交互式、開放性、多身份的自主彈性等方便條件,它更為每一個交流者提供了完全機會均等的權利和地位。交流者在遵守道德原則、真實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進行最充分的信息生產和信息消費的競爭。上網者可以以虛擬的身份在網上交流、遊戲,而姓名、性別、年齡、身份、長相、學曆等幾乎是一切個人的信息都已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對於某些事件的評論也就因此而變得自由化,甚至天馬行空。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線性敘事、單向傳播的方式,實現立體式發布、雙向互動傳播方式。實時、交互和受眾主導成為網絡媒體的主要特征。互聯網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發布者。可以說,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一個人提供和獲取信息已不再是神話。

(3)網絡凸顯文化衝突

據統計,網絡中有80%的信息是用英文書寫的。網絡裏的文化以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依托,以數字化的形態存在,是一種徹底理性化的數字文化。臧學英就指出:“網絡文化無論就其內容還是形式來說,都迥異於以往所有文化,並對傳統文化造成很大的衝擊。”[7]其表現首先在於民族曆史文化的衝突,因為網絡為東西方的思想文化與曆史的交流與交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衝擊與挑戰、滲透與反滲透從網絡開始的那一刻就沒有停止。其次是信息霸權的爭奪。國家、政府、社會組織、公司企業和個人等都不得不直麵網絡信息的影響力。可以說,網絡正在改變我們的社會結構、經濟運作方式,改變我們看待世界、與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甚至會改變我們自己的存在方式。如果從網絡給每個普通人提供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和充分展示個人才能的空間,促進了地區間、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等方麵來看,網絡時代的文化衝突是具有積極的意義的。

2.視覺人類學的崛起

21世紀是一個電子化、數字化很高的時代,遍布世界的影視傳媒每分鍾都在傳播著大量的視覺信息及其視聽信息為主的各種信息。電影院、錄像網點、遊戲機房遍及城鄉,DV等輕型攝錄設備、數碼編輯係統的更新和普及速度讓人吃驚,書籍、報紙雜誌、電子網絡的圖像化傾向也越來越普及,以致有人稱當今時代為“讀圖時代”。看電視成為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內容,一些能真正反映現實的紀錄片成為社會各階層關注的焦點;在製造精英的高等教育領域,“觸電”的傳播學成為熱門專業。而在世界著名大學裏,影視人類學、影視社會學等課程,也開始悄然時興。

視覺人類學,在國內較流行的譯名為“影視人類學”。視覺人類學分為廣義視覺人類學和狹義視覺人類學。廣義的視覺人類學,既包括通過攝影、電影、電視和數字呈像等現代圖像或影視手段記錄民族學或文化人類學事實的拍攝和研究,也包括研究人類的群體性圖像信息以及通過視覺造型和視覺符號記錄、儲存、傳播信息的傳統方法和視覺文化行為;狹義的視覺人類學可按國內譯名理解為影視人類學,主要指通過影視手段記錄、表達民族誌或人類文化內容及觀念,是民族學或文化人類學的另一種調查報告“文體”或研究方式,即視覺表達方式。[8]

按西方學者的一個提法,影視人類學孕育於1901年,因為這一年以研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而聞名的學者鮑德溫·斯賓塞(BaldwinSpencer)拍攝了土著居民的袋鼠舞和祭雨儀式等素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