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4)(2 / 2)

1922年,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弗萊厄蒂(RobertFlaherty)拍攝人類學影片的經典著作——關於愛斯基摩人的《北方納努克》、講述波利尼西亞人的《摩阿納》,以及描繪愛爾蘭島民生活方式的《亞蘭島人》。人們公認這些影片頌揚了人類的靈魂。它們貫穿了同一主題:那些與自己居住的土地和環境不可分割地融為一體的人們的靈魂,這靈魂如同存活於我們自己的內心,超越曆史和時代,由父輩傳給子孫,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心靈。

1957年至1966年,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受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的委托,陸續拍攝了《佤族》、《黎族》、《涼山彝族》、《苦聰人》、《獨龍族》等15部民族紀錄片,涉及14個少數民族。近20年來,我國人類學影視片的拍攝,不僅在數量多達幹部,而且在風格和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拍攝的人類學影視片和紀錄片頻繁走向國際影視節。《藏北人家》(四川電視台),在法國嘎那電視節入圍。《最後的山神》(中央電視台)、《兩個孤兒》(遼寧電視台),在亞廣聯和亞洲電視節評比中獲大獎。1994年,《甫吉和他的情人們》(廣州東亞音像製作公司)在德國、瑞典、英國舉行的國際人類學電影節入圍。1996年,《山洞裏的村莊》(四川電視台、天津電視台合拍)和《沙漠人家》(新疆電視台)在德國哥廷根第3屆民族誌電影節入圍,後應邀在挪威召開的北歐影視人類學電影節上播放;《中國瑤族》(雲南廣告藝術公司)獲愛沙尼亞第10屆國際影視人類學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甫吉和他的情人們》在葡萄牙第7屆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播放。1997年,在芬蘭召開的影視人類學國際電影節上,播放了我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幾部民紀片。我國拍攝的一些優秀民紀片已被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博物館、影視部門收藏。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與德國哥廷根科影所合作,將一批民紀片重新進行技術處理,配上英文解說後,向歐洲發行。[9]

作為一種文本形式,視覺人類學結合了人類學、傳播學、文化研究、成像技術等知識手段,通過一定的藝術化視圖、獨特的視角來表達和透視我們的生存世界,更加關注視覺背後的人文因素,這些作用不是純文字文本所能替代的。所以,視覺人類學在曆經百年滄桑後,在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奧地利、丹麥、意大利、英國、日本及其他許多國家已漸近成熟;在中國,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沉浮,人類學紀錄片的拍攝、研究、教學和學術交流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在北京、四川、雲南、廣東、台灣等地區,視覺人類學已呈現出崛起的勢頭。

名詞解釋:

鄉村社會都市化女性人類學醫學人類學都市人類學視覺人類學

思考題:

1.人類學家如何看待鄉村社會?

2.簡述都市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文化問題。

3.女性人類學研究的內容以及影響婦女社會地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人類學從哪些方麵關注老年問題?

5.醫學與人類學互動推動了醫學人性化取得了哪些良好的社會效應?

6.消費主義與消費文化有什麼區別?

7.休閑的特點是什麼?

8.簡述網絡對人類現代生活的影響。

9.簡述視覺人類學的崛起。

注釋:

[1]詳見郭於華:《社會變遷中的兒童食品與文化傳承》,《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1期。

[2]詳見MichaelC.Ho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台灣,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9月603-604頁。

[3]陳映真:《基督徒與大眾消費文化》。轉引自王文基:《後現代社會與消費文化》,http.poppop.net/mo5/m050302-1101.htm。

[4]李新家:《休閑消費時代已來臨》,載《羊城晚報》2004年1月22日,第A16版。

[5]馬惠娣:《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休閑文化》,http://www.chineseleisure.org/lunwenji.htm。

[6]季國清:《網絡時代與網絡世界的哲學人類學解讀》,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8期。

[7]臧學英:《網絡時代的文化衝突》,載《光明日報》2001年6月6日,第3版。

[8]鄧啟耀:《視覺表達與圖像敘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9]陳景源:《中國影視人類學發展述略》,《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