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福音絕非否定此岸的在世,而是關切何以在世。承納基督上帝的恩典、與受苦的上帝同在,不是成聖,而是成人。”可惜劉小楓生不逢時,如果生在太平天國的時代,那是多麼令人激動人心的事啊!問題是,這個“人間天國”真是那麼美妙嗎?太平天國對私有財產的取消確實是堵住了惡魔的泛濫,但卻搞得整個社會貧窮,不得不實行供給製。而掌握供給的官員又從中取利,搞得腐敗橫行。如果人們真的相信上帝存在,這些事情的發生或者可以避免,但是在一個無神傳統的國度,靠神起兵打天下可以,靠神治國就不可能。洪秀全固然很相信他的神,但是楊秀清、肖朝貴搞的那種“降神附體”的把戲,連他們自己也知道是一種為了獲取更大權力的欺騙。個人說了算的專製就導致了宮廷政變式的以陰謀獲取權力的野心,甚至在大敵當前的時候,就導演了一場血洗天京的慘劇。而且以男女別營為特征的禁欲主義和風化主義大悖任何一個正常人的性情,而思想的高度統一窒息了思想學術的創造力。絕對的平等和財富上的平均根本是一種做不到的騙局,當戰士們在前線艱苦的環境中殺敵的時候,天京的王府裏卻是“聲色犬馬”難道這就是劉小楓向往的“上帝天國”?
我們再來看基督教對中國造成間接影響的一次文化運動,這就是“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革”結束後,很多香港、台灣以及美籍華人學者,認為“文革”造成的“文化浩劫”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反傳統主義”的結果。
但是在筆者看來,“五四”與“文革”是兩個尖銳對立的文化運動。倫理道德與價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層麵,而“五四”與“文革”在倫理道德與價值取向上幾乎是截然相反的。“五四”張揚個人,推崇自我,提倡個性解放與個人自由,反對社會群體對個人的束縛和壓製。與此相反,“文革”正是以“合群的自大”來反對“個人的自大”,以社會群體來壓製個人的自由,以階級的共性來抹煞人的個性。在這方麵,“文革”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果,因為中國古代的作家還是可以自由抒發個人的情感的,即使在文字獄橫行的清代,文人的詩詞也抒發了個人的情懷,《紅樓夢》也以肯定性的筆調描寫了富有個性精神的賈寶玉與林黛玉。然而在“文革”文學中,任何表現個人情感、個人興趣與個人愛好的文字全被禁止了。講感情隻能講“階級感情”,這種感情是在消滅了個人的“私心雜念”之後出現的一種被純化了的普遍感情。重骨肉之情而有血緣根基、家族倫理,是中國古代文學所要抒發的情懷;重階級之情而借歌頌黨、領袖等表現出來,才是“文革”文學的特征。因此,在“文革”的文壇上,可以說是頌聲一片。“五四”對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的倡導,是與反對禁欲主義和風化主義密切相聯的。與此相反,“文革”對人的自由與個性的抹煞,導致了嚴重的禁欲主義、風化主義。那種以無“性”為導向的禁欲主義,在中國古代文學中也找不到。《詩經》中歌詠愛情的詩歌有很多,即使是在理學產生的宋代,柳永、秦觀的愛情詞,李清照的思婦詞,都寫得情深意長。而在“文革”的樣板戲中,“兒女私情”已徹底被“階級感情”所取代。任何描寫兒女私情的書,幾乎都被視為“毒書”,都具有腐化革命人民的功能而受到無一例外的批判。
與香港、台灣以及美籍華人學者不同,內地的學人大都將“文革”
說成是“封建主義”的複辟。但是,這種說法也過於簡單化。中國的“封建主義”文化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然而“文革”卻大批“孔老二”。道家文化做為儒家的補充與退路,更得不到“文革”的認同,因為“文革”是反對消極逃世而主張積極戰鬥的。“和”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和而不同”就是在萬事萬物中分出差別來,然後使之和諧。然而,“文革”卻崇尚“鬥”而反對“和”。在“文革”文學的詞彙中,出現最多的就是“鬥爭”、“打倒”、“批判”等等。孔子為了倫理的和諧,寧肯不要是非而倡導父子相隱;“文革”卻倡導血親之間的鬥爭,當時一個家庭發生分裂——夫與婦分成兩派鬥、子與父分成兩派鬥的現象並不少見。當時到處張貼著倡導“鬥爭”的最高指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八億人民,不鬥行嗎?”如果說推崇和諧、“溫柔敦厚”的中國古代詩文富有陰柔氣息的話,那麼,“文革”文學以對“鬥”的推崇,一掃陰柔之音,而代之以鏗鏹有力的陽剛之聲。中國傳統文學雖然有不少頌聲,然而正視現實、直麵人生、有感則發、不平則鳴的作品卻是主流。但在“文革”文學中,除了“鬥”音,便是頌聲。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史上,還沒有哪一個王朝能夠讓其治下的文人與百姓不厭其煩地歌頌、歌頌、再歌頌,然而“文革”做到了這一點。
在一首歌曲中,居然連呼近十個“萬歲”,恐怕也是“史無前例”的。因此,將“文革”完全歸為“封建主義”,並由此去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是對“文革”的又一種誤讀。
“文革”既非“五四”和現代西方文化的結果,又非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那麼,“文革”的文化淵源究竟來自哪裏?馬克思主義與基督教的關係,在西方是一個熱門的話題,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也曾討論過這個問題。然而,馬克思主義畢竟是西方文化的現代傑作。將馬克思主義無意識地、不自覺地中世紀化、基督教化,從而對“文革”產生了深層的文化影響,才是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換句話說,基督教文化間接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