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遊臨潼(1)(1 / 3)

那一天天氣晴朗。上午九點過,我們出西安城往臨潼。臨潼是西安人遊息的處所。逢到休假的日子,到那裏去洗一個澡,爬一回山,眺望渭河和田野,精神舒快,回來做工作格外有勁兒。

經過滻河和灞河。滻河上跨著滻橋,灞河上跨著灞橋。灞河灞橋都有名。沛公入關,駐軍灞上。唐朝人送出京東去的直送到灞橋,在那裏設餞,折柳贈別,以灞橋為題材的送行詩也不知道有幾多首。滻河比較小,灞河可寬大,雖然秋季水落,靠兩邊露出了沉沙,浩蕩的氣勢還是很顯然。橋是平鋪的,一列的方橋墩,一個個的方橋洞,汽車、大車、行人都在橋上過。岸邊有些柳樹,並不是倒垂拂地的那一種,也許唐朝人所折的柳跟這個不同吧。

從灞橋柳樹想起《紫釵記》傳奇裏的那出《折柳》。霍小玉就在這裏送李益,情意纏綿,難舍難分,說灞橋“分明是一座銷魂橋”。可是湯玉茗更改了《霍小玉傳》的情節,讓李益往河西參軍,往河西怎麼倒朝東走?這與其說是作者的小小疏忽,不如說他舍不得灞橋折柳的故事,定要拿來做他傳奇的節目。反正像作畫一樣,花無正色鳥無名,隻要取個意思就成,既是傳奇裏的動人場麵,又何必核實方位,究東問西呢?

在右手邊望見一座新建築,矗起個又高又大的煙囪,形式簡淨明快,大玻璃窗一排上頭又是一排。鐵路的支線跟公路交叉,橫過去直通到新建築那裏。那是西安第二發電廠,去年十一月間開的工,不到一年工夫,今年十月九日已經舉行了慶祝落成發電的剪彩典禮。最新式的設計,最新式的機器,最先進的技術,機械化、自動化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廠裏現有的設備全部開動起來,發電量等於西安第一發電廠的兩倍。在今後的兩三年內,西安、鹹陽地區的工業生產用電和城市居民用電這就可以充分供應了。

兩旁地裏的小道上三三兩兩有人在走動,都彙合到公路上來。老漢銜著旱煙管。老太太帶著小孫女兒,手裏拄著拐杖,可是腳步挺軟爽。壯年男子跑得熱了,簇新的青布棉短褂搭在肩上。年輕婦女當然愛打扮,無論留發的剪發的都把頭發梳得整整齊齊的,有些個留發的還在發髻旁邊插朵菊花。他們大都有說有笑的,瞧那神氣好像赴什麼宴會。

不但彙合到公路上來的行人越來越多,看,大車也不少呢。一輛大車往往擠著一二十人,偏著身子,挨著肩膀,有些人兩條腿掛在車沿,那麼一顛一蕩地按著韻律前進。騾子拉著重載本來跑得慢,又因出身在鄉間,跟汽車還有些生分,見我們的汽車趕過去,它索性停了步。於是趕車的老鄉下來遮住騾子的視線,我們的汽車也開得挺慢,那麼輕輕悄悄地躡過去。

打聽之後才知道斜口逢集,這些人大都是趕集來的。我們停車去看看。經過一條小道,從一排房子的後麵抄過去就是斜口。鋪子前麵一些攤子已經擺得端端正正了——賣東西的到得早。菜蔬,布匹,飲食,雜用零件,陳設跟一般市集差不多。需要東西的人這邊看一看,那邊挑些合用的什麼,或者坐下來吃一碗泡饃,幾乎可以說摩肩接踵,頗有一番熱烘烘的景象。市梢頭陳列著許多木櫃子和門窗槅扇,全是木工的手製品。秋收差不多了,農民們添置個新櫃子儲藏家用東西,或者買些現成的門窗桶扇把房子刷新一下,這也是改善生活的要求,料想四年以前的市集該不會有這些東西吧。

十點半到臨潼。並不進臨潼縣城,徑到華清池。這一帶樹木比一路上繁茂,蒼翠成林。仰望驪山不怎麼高,可是有丘壑,有丘壑就有姿致,綠樹紅葉跟山石配合,儼然入畫。從前唐明皇在這裏修華清宮,周圍起些公卿的邸宅,不致孤單寂寞,於是在華清池洗洗溫泉澡,在長生殿跟楊玉環起個鶼鶼鰈鰈的恩愛誓。就享樂方麵說,他可真是個老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