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文藝評論卷(12)(3 / 3)

於是,忽然碰到這樣的聲響,你便不免吃一驚:

“多一顆糧食,

就多一顆消滅敵人的槍彈!”

聽到嗎

這是好話哩!

聽到嗎

我們

要趕快鼓勵自己的心

到地裏去!

要地裏

長出麥子;

要地裏

長出小米;

拿這東西

當做

持久戰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點糧食,

就多點勝利。

——田間:《多一些》

這裏沒有“弦外之音”,沒有“繞梁三日”的餘韻,沒有半音,沒有玩任何“花頭”,隻是一句句樸質,幹脆,真誠的話,(多麼有斤兩的話!)

簡短而堅實的句子,就是聲聲的“鼓點”,單調,但是響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你說這不是詩,因為你的耳朵太熟悉於“弦外之音”……那一套,你的耳朵太細了。

你看,——

他們的

仇恨的

力,

他們的

仇恨的

血,

他們的

仇恨的

歌,

握在

手裏。

握在

手裏,

要灑出來……

幾十個,

很響地

——在一塊;

幾十個

達達地,

——在一塊;

回旋……

狂蹈……

聳起的

筋骨

凸出的

皮肉,

挑負著

——種族的

瘋狂

種族的

咆哮!……

——田間:《人民的舞》

這裏便不隻鼓的聲律,還有鼓的情緒。這是鞍之戰中晉解張用他那流著鮮血的手,搶過主帥手中的槌來擂出的鼓聲,是彌衡那噴著怒火的“漁陽摻撾”,甚至是,如詩人Robert Lindsey在《剛果》中,劇作家Eugene ONeil在《瓊斯皇帝》中所描寫的,那非洲土人的原始的鼓,瘋狂,野蠻,爆炸著生命的熱與力。

這些都不算成功的詩,(據一位懂詩的朋友說,作者還有較成功的詩,可惜我沒見過。)但它所成就的那點,卻是詩的先決條件——那便是生活欲,積極的,絕對的生活欲。它擺脫了一切詩藝的傳統手法,不排解,也不粉飾,不撫慰,也不麻醉,它不是那捧著你在幻想中上升的迷魂的音樂。它隻是一片沉著的鼓聲,鼓舞你愛,鼓動你恨,鼓勵你活著,用最高限度的熱與力活著,在這大地上。

當這民族曆史行程的大拐彎中,我們得一鼓作氣來渡過危機,完成大業。

這是一個需要鼓手的時代,讓我們期待著更多的“時代的鼓手”出現。至於琴師,乃是第二步的需要,而且目前我們有的是絕妙的琴師。

(本篇原載於1943年11月13日《生活導報周年紀念文集》。)

論《悔與回》

夢家:在自己作不出詩來的時候,幾乎覺得沒有資格和人談詩。詩如今做出了(已寄給誌摩先生了),資格恢複了,信當然也可以寫。《悔與回》自然是本年詩壇最可紀念的一件事。我曾經給誌摩寫信說:我在捏著把汗誇獎你們——我的兩個學生,因為我知道自己絕寫不出那樣驚心動魄的詩來,即使有了你們那樣哀豔淒馨的材料。有幾處小地方,卻有商酌的餘地。(一)不用標點,不敢讚同。詩不能沒有節奏。標點的用處,不但界劃句讀,並且能標明節奏(在中國文字裏尤其如此),要標點的理由如此,不要它的理由,我卻想不出。(二)“生殖器的暴動”一類的句子,不是表現怨毒、憤嫉時必需的字句。你可以換上一套字樣,而表現力能比這增加十倍。不信,拿誌摩的《罪與罰》再讀讀看。瑋德的文字比夢家來得更明澈,是他的長處,但明澈則可,赤裸卻要不得。這理由又極明顯。赤裸了便無暗示之可言,而詩的文字那能丟掉暗示性呢?我並非紳士派,“蒼蠅似的思想垃圾桶裏爬”,我也有顧不到體麵的時候,但碰到“梅毒”“生殖器”一類的字句,我卻都不敢下手。(三)長篇的“無韻體”式的詩,每行字數似應多點,才稱得住。(四)句子似應稍整齊點,不必呆板的限定字數,但各行相差也不應太遠,因為那樣才顯得有分量些。以上兩點是我個人的見解,或許是偏見。我是受過繪畫的訓練的,詩的外表的形式,我總不忘記。既是直覺的意見,所以說不出什麼具體的理由來,也沒有人能駁倒我。(五)我認為長篇的結構,應拿瑋德他們府上那一派的古文來做模範。謀篇布局應該合乎一種法度,轉折處尤其要緊——索性腐敗一點——要有懸崖勒馬的神氣與力量。再翻開《古文辭類纂》來體貼一回,你定可以發現其間藝術的精妙。照你們這兩首看來,再往下寫三十行五十行,未嚐不可,或少寫十行二十行,恐怕也無大關係。藝術的finality在那裏?

講的誠然都是小地方,但如今沒有人肯講、敢講。我對於你們既不肯存一分虛偽,也不必避什麼嫌疑,拉雜的寫了許多,許也有可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