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文藝評論卷(19)(3 / 3)

從抗戰開始到今天,我們遭遇過兩個關鍵,當初要不要抗戰,是第一個關鍵,今天要不要勝利,是第二個關鍵,而第一個關鍵本來早已決定了第二個,因為既打算抗戰,當然要勝利。但事實上目前的一切分明是朝著與勝利相反的方向發展,所以可怪的,是一部分人雖然看出方向的錯誤,卻還要力持冷靜,或從一些煩瑣的立場,認為不便聲張,不必聲張。眼看青年完成抗戰,爭取勝利的意誌必須貫徹,然而沒有老年人中年人的智慧予以調節與指導,青年的力量不免浪費。萬一還有人固執起來,利用他們的地位與力量,阻止了青年意誌的貫徹,那結果便更不堪設想了。時機太危急了,這不是冷靜的時候,希望老年人中年人的步調能與青年齊一,早點促成勝利的來臨!大眾的堅忍的沉默是可原諒的,因為他們是災荒中生長的,而災荒養成了他們的麻木,有有著粉飾太平的職責的人們是可原諒的,因為他們也有理由麻木。可是負有領導青年責任的人們,如果過度的冷靜,也是可怕的,當這不宜冷靜的時候!

(本篇原載於1944年6月25日《雲南日報》第二版“星期論文”欄。)

愈戰愈強

回憶抗戰初期,大家似乎不大講到“勝利”,那時的心理與其說是勝敗置之度外,還不如說是一心想著雖敗猶榮。敵人是以“必定勝”的把握向我們侵略,我們是以“不怕敗”的決心給他們抵抗。你無非是要我敗,我偏偏不怕敗,我不怕敗,你便沒有勝。那時人民的口號是:“豁出去了!”“跟你拚了!”政府的策略是“破釜沉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人民和政府都不怕敗,自然大家也不諱敗,結果是我們愈敗愈奮勇,而敵人是真把我們沒辦法。

武漢撤退以後,漸漸聽到“爭取勝利”的呼聲,然而也就透露了怕敗的顧慮了。

開羅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11月22~26日,中國、美國、英國三國政府首腦在開羅舉行的國際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國總統FD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WLS溫斯頓·丘吉爾和中國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會議的目的在於加強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協調行動,討論製定聯合對日作戰計劃和解決遠東問題。會議簽署了《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簡稱《開羅宣言》。以後,勝利儼然已經到了手似的,而一般現象,則正好表示著一些人的工作,是在“爭取失敗”。事實昭彰,凡是有眼睛的都看到了,有良心的都指出了,這裏無需我再說,我也不忍再說,於是愈是趨向失敗,愈是諱言失敗,自己諱言失敗,同時也禁止旁人言失敗。是否表麵上“失敗”絕跡了,暗地裏便愈好製造失敗呢?抗戰到了這地步,大概也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辦法罷?好了,那我以老百姓的資格,也就“豁出去了!”“跟你拚了!”

所以我今天想要算賬!

算賬是一件麻煩事,但不要緊,大的做大的算,小的做小的算,反正從今以後,我不打算有清閑日子了!

比如眼前在我們昆明,就有一筆不大不小的賬值得算一算。

昨天早起出門找報看,第一家報紙給了我一個喜訊,它老老實實地告訴我,衡陽的仗咱們打好一點,我當然很高興。但是看到第二家報紙,卻把我氣昏了,就因為那標題中“我軍愈戰愈強”六個大字。

編輯先生!我是有名有姓的,我雖不知道你姓名,但你也必然有名有姓,你若是好漢,就請出來跟我算清這筆賬!你所謂“愈戰愈強”者,如果就是今天另一家報紙標題所謂“愈戰愈奮”的意思,那我就原諒你,我可憐你中國人不大會處理中國文字。如果你那“強”字是什麼“四強之一”那類“強”的意思,那我就要控告你兩大罪狀:一、你侮辱了我們老百姓的人格。二、你出賣了你的祖國。

難道你就忘記了,蘆溝橋的烽火一起,我們挺身應戰,是為了我們有十二萬分勝算的把握嗎?老實告訴你,除了存心利用抗戰來趁火打劫的敗類之外,我們老百姓果真是怕敗的話,就早已都投汪精衛去了。我相信在自由中國,每一個良善的中國人,當初既是抱了拚命的決心,勝也要打,敗也要打,今天還是抱定了決心,勝也要打,敗也要打,何況國際的客觀環境已經好轉,誰又是那樣的傻子,情願讓它“功虧一簣”呢?所以你如果多多給我們報導些自身的缺點,那隻會增加我們的戒懼心,刺激我們的努力。你以為我們真是那樣“聞敗則餒”的草包嗎?你若那樣想,便把我們看同汪精衛之流了,你曉得那是侮辱別人的人格嗎?

聞敗則餒的必也聞勝則驕,你既把我們當聞敗則餒的人,那你泄露了(杜撰罷?)許多樂觀的消息,難道又不怕我們驕起來了嗎?明知驕是抗戰的鴆毒,而偏要用“愈戰愈強”來灌溉我們的驕,那你又是何居心?依據你自己的邏輯,你這就是漢奸行為,因此你是出賣了你的祖國,你又曉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