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和他的徒眾,為什麼在別人忙著救世時,自己隻顧作詩,我們已經明白了;但為什麼單做五律呢?這也許得再說明一下。孟郊等為便於發議論而做五古,白居易等為講故事而做樂府,都是為了各自特殊的目的,在當時習慣以外,匠心的采取了各自特殊的工具。賈島一派人則沒有那必要。為他們起見,當時最通行的體裁——五律就夠了。一則五律與五言八韻的試帖最近,做五律即等於做功課,二則為拈拾點景物來烘托出一種情調,五律也正是一種標準形式。然而作詩為什麼老是那一套陰霾、凜冽、峭硬的情調呢?我們在上文說那是由於癖好,但癖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點似乎尤其重要。如果再明白了這點,便明白了整個的賈島。
我們該記得賈島曾經一度是僧無本。我們若承認一個人前半輩子的蒲團生涯,不能因一旦返俗,便與他後半輩子完全無關,則現在的賈島,形貌上雖然是個儒生,骨子裏恐怕還有個釋子在。所以一切屬於人生背麵的,消極的,與常情背道而馳的趣味,都可溯源到早年在禪房中的教育背景。早年記憶中
坐學白骨塔,
或
三更兩鬢幾枝雪,一念雙峰四祖心。
的禪味,不但是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月落看心次,雲生閉目中。
一類詩境的藍本,而且是
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邊,……孤鴻來夜半,積雪在諸峰。
甚至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的淵源。他目前那時代——一個走上了末路的、荒涼、寂寞、空虛,一切罩在一層鉛灰色調中的時代,在某種意義上與他早年記憶中的情調是調和,甚至一致的。惟其這時代的一般情調,基於他早年的經驗,可說是先天的與他不但麵熟,而且知心,所以他對於時代,不至如孟郊那樣憤恨,或白居易那樣悲傷,反之,他卻能立於一種超然地位,藉此溫尋他的記憶,端詳它,摩挲它,仿佛一件失而複得的心愛的什物樣。早年的經驗使他在那荒涼得幾乎獰惡的“時代相”前麵,不變色,也不傷心,隻感著一種親切,融洽而已。於是他愛靜,愛瘦,愛冷,也愛這些情調的象征——鶴、石、冰雪。黃昏與秋是傳統詩人的時間與季候,但他愛深夜過於黃昏,愛冬過於秋。他甚至愛貧、病、醜和恐怖。他看不出
鸚鵡驚寒夜喚人
句一定比
山雨滴棲鵡
更足以令人關懷,也不覺得
牛羊識僮仆,既夕應傳呼
較之
歸吏封宵鑰,行蛇入古桐
更為自然。也不能說他愛這些東西。如果是愛,那便太執著而鄰於病態了。(由於早年禪院的教育,不執著的道理應該是他早已懂透了的)他隻覺得與它們臭味相投罷了。更說不上好奇。他實在因為那些東西太不奇,太平易近人,才覺得它們“可人”,而喜歡常常注視它們。
如同一個三棱鏡,毫無主見的準備接受並解析日光中各種層次的色調,無奈“世紀末”的雲翳總不給他放晴,因此他最熱鬧的色調也不過
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
……
身事豈能遂?蘭花又已開。
和
柳轉斜陽過水來。
之類。常常是溫馨與淒清揉合在一起,
蘆葦聲兼雨,芰荷香繞燈。
春意留戀在嚴冬的邊緣上,
舊房山雪在,春草嶽陽生。
他瞥見的“月影”偏偏不在花上而在“蒲根”,“棲鳥”不在綠楊而在“棕花上”。是點荒涼感,就逃不脫他的注意,那怕瑣屑到
濕苔粘樹癭。
以上這些趣味,誠然過去的詩人也偶爾觸及到,卻沒有如今這樣大量的、徹底的被發掘過,花樣、層次也沒有這樣豐富。我們簡直無法想像他給與當時人的,是如何深刻的一個刺激。不,不是刺激,是一種酣暢的滿足。初唐的華貴,盛唐的壯麗,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都已膩味了,而且容易引起一種幻滅感。他們需要一點清涼,甚至一點酸澀來換換口味。在多年的熱情與感傷中,他們的感情也疲乏了。現在他們要休息。他們所熟習的禪宗與老莊思想也這樣開導他們。孟郊、白居易鼓勵他們再前進。眼看見前進也是枉然,不要說他們早已聲嘶力竭。況且有時在理論上就釋、道二家的立場說,他們還覺得“退”才是正當辦法。正在苦悶中,賈島來了,他們得救了,他們驚喜得像發現了一個新天地,真的,這整個人生的半麵,猶如一日之中有夜,四時中有秋冬,——為什麼老被保留著不許窺探?這裏確乎是一個理想的休息場所,讓感情與思想都睡去,隻感官張著眼睛往有清涼色調的地帶涉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