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楚辭篇(1)(2 / 3)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塞其上,仍以五彩絲約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淚羅之遺風也。

——《續齊諧記》

這傳說是如何產生的,下文再談,總之是不可信。倒是“常所遺(粽子)苦為蛟龍所竊”這句話,對於我的疑竇,不失為一個寶貴的消息。端午節最主要的兩個節目,無疑是競渡和吃粽子。這裏你就該注意,競渡用的龍舟,粽子投到水裏常為蛟龍所竊,兩個主要節目都與龍有關,假如不是偶合的話,恐怕整個端午節中心的意義,就該向龍的故事去探尋罷。這是第一點。據另一傳說,競渡的風俗起於越王勾踐,那也不可靠。不過吳越號稱水國;說競渡本是吳越一帶的土風,總該離事實不遠。這是第二點。一方麵端午的兩個主要節目都與龍有關,一方麵至少兩個節目之一,與吳越的關係特別深,如果我們再能在吳越與龍之間找出聯係來,我們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吳越與龍究竟有沒有聯係呢?古代吳越人“斷發文身”是我們熟知的事實。這習俗的意義,據當時一位越國人自己的解釋,是“處海垂之際,……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翦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說苑·奉使篇》記諸發語)所謂“水神”便是蛟龍。原來吳越都曾經自認為蛟龍的兒子(龍子),在那個大前題下,他們想,蛟龍是害人的東西,不錯,但絕不會殘殺自己的“骨肉”。所以萬一出了岔子,責任不該由蛟龍負,因為,他們相信,假若人們樣子也長的和蛟龍一樣,讓蛟龍到眼就認識是自己的族類,那會有岔子出呢?這樣盤算的結果,他們便把頭發剪短了,渾身刺著花紋,盡量使自己真像一個“龍子”,這一來他們心裏便踏實了,覺得安全真有保障。這便是吳越人斷發文身的全部理論。這種十足的圖騰主義式的心理,我在別處還有更詳細的分析與說明。現在應該注意的是,我們在上文所希望的吳越與龍的聯係,事實上確乎存在。根據這聯係推下去,我想誰都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至於將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給蛟龍享受的,那就不用講了。總之,端午是個龍的節日,它的起源遠在屈原以前——不知多遠呢!

據《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古代還有以彩絲係臂,名曰“長命縷”的風俗。我們疑心彩絲係臂便是文身的變相。一則《國策》有“祝發文身錯臂,甌越之民也”的話(《趙策》二)。可見文身術應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兩臂。二則文身的目的,上文已講過,是給生命的安全作保障。彩絲係臂,在形式上既與錯臂的文身術有類似的效果,而“長命縷”這名稱又證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所以我們說彩絲係臂是古代吳越人文身俗的遺留,也是不會有大錯的。於是我又恍然大悟,如今小孩們身上掛著五彩絲線纏的,或彩色綢子紮的,或染色麥草編的,種種光怪陸離的小玩意兒,原來也都是文身的替代品。文身是“以像龍子”的。競渡與吃棕子,上文已說過,都與龍有關,現在我們又發現彩絲係臂的背景也是龍,這不又給端午是龍的節日添了一條證據麼?我看為名副其實,這節日幹脆叫“龍子節”得了。

我在上文好像揭穿了一個謊。但在那揭謊的工作中,我並不是沒有懷著幾分惋惜的心情。我早已提到謊有它的教育價值,其實不等到謊被揭穿之後,我還不覺得謊的美麗。如果明年孩子們再談起粽子的起源,我想,我的話題還是少不了這個謊,不,我將在講完了真之後,再告訴他們謊中的真。我將這樣說:

“吃粽子這風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時人們的文化程度很低。你們課本中有過海南島黎人的插圖嗎?他們正是那樣,渾身刺繡著花紋,滿臉的獰惡像。但在內心裏他們實在是可憐的。那時的人在自然勢力威脅之下,常疑心某種生物或無生物有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們就認定那東西為他們全族的祖先兼保護神,這便是現代術語所謂‘圖騰’。凡屬於某一圖騰族的分子,必在自己身體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間的聯係,而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發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裏,一麵往水裏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麵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急鼓聲中(那時許沒有鑼)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波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一切,表麵上雖很熱鬧,骨子裏卻隻是在一副戰栗的心情下,籲求著生命的保障,所以從冷眼旁觀者看來,實在是很悲的。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