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如此固定之節奏,不嫌單調乎?曰:然。但非無救濟之法。救濟之法唯何?平仄是也。前既證明平仄與節奏,不能印合,且實似亂之者。誠然,亂之,正所以殺其單調之感動耳。蓋如斯而後始符於“均齊中之變異”之律矣。平仄之功用猶不止此。最完全的平仄——律詩的平仄,是一個最自然的東西。從來不知詩的人,你對他講了:“平平仄仄仄平平,”差不多他自己會替你續下去:“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若講了頭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若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聽起來便很不順耳。因為講了頭句,依著自然的趨勢,你當然企望第二句,果然得不著第二句,或得著了又錯了一二字,你的企望大失,便起了一種“不快感。”人的官能有一種“感覺之流”。“感覺之流”被阻滯,就是神經在沒預備時忽受一個襲擊,以致神經的平均衝壞,而起不快之感。大概平仄中定有一個天然律,與人的聽覺適合,所以厭應人的感覺的企望而生愉快。但這是一個什麼律,他是怎樣合於聽覺的,尚待研究。
平仄不獨見於句間,尚有節(兩句為一節)的平仄及章的平仄。字與字相協則句有平仄,句與句相協則節有平仄,節與節相協則章有平仄。句合而節離,節協而章乖,皆足以亂音節。
句的平仄易明也。若上句合而下句離,如庚信《詠畫屏風詩》:
“路高山裏樹,雲低馬上人。”
則節無平仄。以句而論,“雲低馬上人”平仄協矣。然上句既為“仄平平仄仄”,接以“平仄仄平平”,斯為不翻。必欲保下句之“平平仄仄平”,則須易上句為“仄仄平平仄”。又若全章四節時離時合,則章之平仄亂矣。如江總的《並州羊腸阪》:
“三春別帝鄉,五月度羊腸;本畏車輪折,翻嗟馬骨傷。驚風起朔雁,落照盡胡桑——關山定何許,徒禦慘悲涼!”
“關山……”一節,以節而論,非不協律。惟置於此處,則當易“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為“平慶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律詩的平仄,據王漁洋王士禎(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的《律詩定體》,分為四種:(一)仄起不入韻,(二)仄起入韻,(三)平起不入韻,(四)平起入韻。原書辨之甚詳,茲不贅述。漁洋嚐說:“律句隻要辨一三五,俗雲一三五不論,怪誕之極;決其終身必無通理。”研究聲律者,此當注意。
七律有所謂抝體者別為一體。如:
“鄭縣亭子澗之濱。”
“獨立縹緲之飛樓。”
之類是也。杜甫最多此類,專用古體,不諧平仄。中唐以後,則李商隱、趙嘏趙嘏(806—853),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唐代詩人,存詩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輩創為一種,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之類,別有擊撞波折之改。至元好問又創一種,在第六字。
如:
“來時珥筆誇健訟,去日攀車餘淚痕。”
“太行秀發眉宇見,老阮亡來樽俎閑。”
之類,集中不可枚舉。然後人習用者少。抝體偶爾用之,亦見新穎,但不可濫耳。
第三節韻
律詩韻法簡單。第二、四、六、八句必著韻腳。有起句入韻者,亦有起句不入韻者。故每章多則五韻,少則四韻。
通韻之法,獨非古詩所有,律詩亦然,蓋自唐已如是矣。所通之韻以東、冬、魚、虞為尤多。如蘇頲《出塞》五律乃微韻,次聯用“麾”則支韻也。杜甫《崔氏玉山草堂》七律乃真韻,三聯用“芹”字,則文韻也。劉長卿劉長卿(約726—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唐代著名詩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監察禦史。與詩仙李白交厚,有《唐劉隨州詩集》傳世,其詩五卷入《全唐詩》。《登思禪寺》五律乃東韻,三聯用“鬆”字,則冬韻也,戴叔倫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江鄉故人集客舍》五律乃冬韻,三聯用“蟲”字,則東韻也。閭邱《曉夜渡淮》五律乃覃韻,次聯用“帆”字,則鹹韻也。魏兼恕《送張兵曹》五律乃東韻,首聯用“農”字,則冬韻也。耿《紫芝觀》五律乃冬韻,首聯用“風”字,則東韻也。釋澹交《望樊川》五律乃冬韻,首聯用“中”字,則東韻也。至如李賀《追賦畫江潭苑》五律雜用“紅”“龍”“空”“鍾”四字,此則開後人轆轤進退之格,詩中另為一種矣。其東韻之有“宗”字,魚韻之有“胥”字,必是唐人原是如此,非屬通韻。如耿《詣順公問道》五律之末聯,王維《和仆射晉公扈從溫湯》長律之第八聯,楊巨源《聖壽無疆詞》長律其八之末聯,司空曙《和常舍人集賢殿》長律之第三聯,俱用東韻而有“宗”字。(李白《鸚鵡洲》一章乃庚韻而押“青”字。此詩《唐文粹》編入七古,後人編入七律。其體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韻也。)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韻字,蓋此句原不在四韻之數。是謂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用也。
凡前所舉者皆通韻之泛用者。鄭穀與僧齊已等始共定律詩通韻之定格三種: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此則所謂“變異中之均齊”也。葫蘆格者先二後四;轆轤格者雙出雙入;進退格者一進一退也。黃庭堅《謝送宣城筆》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