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攣索,夾以砧斧。婉婉弱子,赤立傴僂;牽頭曳足,先斷腰膂。次及其徒,體骸撐拄,末及取,駭汗如雨,渾刀紛紜,爭切膾脯。
蘇轍謂其少蘊借,殊失雅頌之體。假使退之用了律體來形容這段故事,我包他不致得這樣的結果,令人發戴齒緊,不敢再讀。因為精嚴的藝術能將醜惡的實象普遍化了,然後讀者但覺其為人類同的有一個抽象的經驗——即一個概念;而非為某人某地確有的事實。自然不覺其如彼之可嫌可怕也。杜甫詩曰:
“晚節漸於詩律細。”
這正是他工夫長進的宣言嗬!
綜觀上述抒情詩所必需之四條件,律詩都有了。律詩實是最合藝術原理的抒情詩體。英文詩體以“商勒”為最高,以其格律獨嚴也。然同我們的律體比起來,卻要讓他出一頭地。
第六章辨質
研究中國詩的,隻要把律詩的性質懂清了,便窺得中國詩的真精神了。其餘如古詩、絕句、樂府,都可不必十分注意。因為一則律詩是中國詩獨有之體裁,二則他能代表中國藝術的特質,三則他兼有古詩絕句、樂府的作用。
第一節中詩獨有的體製
(一)別種體裁的詩在西方的文學中都可找出同類,隻有律詩不能。別種詩都可翻譯,律詩完全不能。他的意義有時還譯得出,他的藝術——格律音節——卻是絕對地不能譯的。律體的美——其所以異於別種體製者,隻在其藝術。這要譯不出來,便等於不譯了。英詩“商勒”頗近律體,然究不及。
(二)律詩的體格是最藝術的體格。他的體積雖極窄小,卻有許多的美質擁擠在內。這些美質多半是屬於中國式的。律體在中國詩中做得最多,幾要占全體的半數。他的發展最盛時是在唐朝——中國詩最發達的時代。他是中國詩的藝術的最高水漲標。他是純粹的中國藝術的代表。因為首首律詩裏有個中國式的人格在。
第二節均齊
若如西人所說建築是文化的子宮,那麼詩定是文化的胚胎。中國藝術中最大的一個特質是均齊,而這個特質在其建築與詩中尤為顯著。中國的這兩種藝術的美可說就是均齊的美——即中國式的美。因為地理上中國的山川形勢是極整齊的。我們的遠祖從中亞細亞東徒而入中原,看見這裏山川形勢,位置整齊,早已養成其中正整肅的觀念。加以其氣候溫和。寒暑中節,又鑄成其中庸的觀念。中庸原是不偏不倚之謂,其在空間,即為均齊。原來人類的種種意象——觀念——蓋即自然的種種現象中所悟出來的。我們的先民觀察了整齊的現象,於是影響到他們的意象裏去,也染上整齊底的色彩了。這個意象的符號便是《易經》裏的八卦。他表現於智、情、意三方麵的生活,便成我們現有的哲學、藝術、道德等理想;我們的真美善的觀念之共同的原素(即其所以發育之細胞核)乃是均齊。如今便就這三方麵次第論之。